北12春009班網誌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佛法宗派大概 / 弘一大師講述



戊寅十月七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講

關於佛法之種種疑問,前已略加解釋。諸君既無所疑惑,思欲著手學習,必須先瞭解佛法之各種宗派乃可。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吾國自東漢以後,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並加以融化光大,於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一、       律宗又名南山宗:唐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槃》經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義。唐時盛,南宋後衰,今漸興。

二、       俱舍宗:依俱舍論而立。分別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欲學大乘法相宗者固應先學此論,即學他宗者亦應以此為根底,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陳隋唐時盛弘,後衰。

三、       成實宗: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後衰,唐以後殆罕有學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並由印度傳至中土。雖號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於大小之間。

四、       三論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唐初猶盛,以後衰。

五、       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此宗所依之經論,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為根底也。唐中葉後衰微,近復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       天臺宗又名法華宗: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       華嚴宗又名賢首宗: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宋以後衰,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八、       禪宗: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       密宗又名真言宗: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後傳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元後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譭謗,至堪痛歎。余於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       淨土宗:始於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明季時,此宗大盛。至於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敘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復有種種不同。吾人於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於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

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

*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于福建安海金墩宗祠所做講演。
*  律宗:全稱爲“南山律宗”,因其創立者唐代高僧道宣久居終南山而得名,又簡稱爲“南山宗”以至“律宗”。弘一大師于二十年代起發願深研南山律,三十年代發願重興南山律教,編撰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等律學著作。一九三三年春,弘一大師于廈門泉州創立“南山律學苑”講授律學,并撰書一聯:“南山律學已八百年湮沒無傳,何幸遺編猶存東土;晉水僧園有十餘衆承習不絕,能令正法再住人間。”表達了其弘揚律學的決心。

珠璣集﹍懺悔

珠璣集-摘自日常師父開示 廣論錄音帶第六十三卷

編輯室整理

   
懺悔什麼?拔草還是拔菜?
  平常我們說,我懺悔、懺悔,你懺些什麼?不知道!你跑到佛前面說,我啊!唸它個四句,你真的懺了嗎?所謂懺悔,是對以前所做的覺得不對,你怎麼曉得它不對?因為有一個對的東西擺在那裡衡量,一定是對跟不對衡量出來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衡量得出來對跟不對。現在你根本不曉得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不對,你說懺悔,懺些什麼?你能懺嗎?連懺些什麼都不知道,就能懺得乾淨了嗎?

  就像人家說那個笑話,叫他去拔草,什麼是草?不知道,結果拔了半天,菜都拔掉了,草還在那裡,為什麼?草小小的在那裡,菜長得高,他就拚命去拔,拔了半天,他自己覺得他用功,用了半天,結果害了,糟了,菜、要種的東西通通被他弄掉了,然後呢?草沒有拔掉。這不是一個笑話哦!

  如果我們仔細檢查一下,往往覺得,我現在好用功修行,這個也放下,那個也放下,然後呢?看這一個人不對,那一個人也不對,你做些什麼?你做這個就是把菜都拔掉了,草都留在這地方,你仔細檢查、檢查看看,這個我絕對不是說笑話。
   
金光明懺連無間罪都能懺乾淨
  《金光明經》一共有好幾個翻譯本,第一個是北涼曇無懺翻譯的,根據這個翻譯本,智者大師曾經著過疏。另外一個譯本,是唐朝義淨三藏譯的《金光明經》十卷。寫得非常完整,真正好極、好極了。實際上藏經裡面也有,它能夠盡除我們所有的業障。

  關於懺罪的道理,但願你們把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一種書好好看兩遍,我告訴你們的書多看,看了以後,你到那時一看,心裡面會馬上產生正確的覺受,至少會很認真的覺得,我怎麼以前這麼錯。乃至於對以前的錯誤會產生驚心動魄之感,那個時候你就對了,你就有機會把以前的罪惡通通懺乾淨。這個好處是不得了的好處,你只要肯這樣去做的話,的的確確的哪怕五無間罪,都可以懺得乾乾淨淨。
   
三十五佛懺的傳承
  三十五佛懺就是我們現在的早、晚課誦當中,八十八佛中的後面三十五佛。前面的五十三佛出在《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上面,後三十五佛出在《決定毗尼母經》。宗喀巴大師的傳承當中,這兩個都有完整的方法,本來八十八佛那個儀軌,還是密教的大師做的,現在我們用的這個儀軌,它有它的一個特別的意義。宗喀巴大師當年也是,以他這樣的老人家,這麼了不起,他修行第一步就懺悔。
  
        懺悔乾淨了以後呢?有淨罪相,有種種感應,他親見三十五佛。結果見了三十五佛的時候,那三十五佛沒頭,奇怪!怎麼沒頭?他就請問本尊,本尊就告訴他,你那個儀軌不完整,有一部分缺少,現在還有什麼地方不夠,補足了就對了。
  
        儀軌就像汽車,如果沒有門、沒有車身、沒有輪胎,你能開得動嗎?哪一部分少了就不行。所以儀軌不完整,就像汽車一樣,引擎是有的,駕駛坐在上面,可是不能載東西,也不能載客,經過宗大師的改革就完整了,這是我採用這個法本的原因。

20131128-課前通知(業果法則9)



敬愛的同行善友們: 大家好

這週天氣明顯轉涼,雖然寒意逼人,但學苑大樓,讚頌音聲此起彼落地唱著,師父的法音更是處處可聞,良善的同行善友圍繞身邊,那種幸福的感覺,溫暖著大家的心,值遇師父,學習廣論,有如晨光初照,重現生命的美麗。法王曾說:我是多麼的幸運,可以擁有這樣一個暇滿人身,我將不再浪費它,我要利用所有能量來發展內心,擴展到別人。期待我們一起共學研討的時光。

一、上周(11/21)上課摘要: 廣論範圍 P139/L11- P142/L1 (第二思惟~而為宣說)

 ()【科判】:表八《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二 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壬二 思別業果
  癸一 異熟功德
  癸二 異熟果報
  癸三 異熟因緣
    
 ()課程摘要:
    如能遠離十黑業,一定可以獲得善妙人身。但我們的目標不僅如此,是要靠著這人身去修「種智」,就是指佛的智慧。所以成辦圓滿俱足一切功德的修行人身,修道的時候就會進步得非常快。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該努力的地方。它的內涵分三部分說明:
 【異熟功德】這個異熟的果報體,有哪些優越的條件(功德)
 【異熟果報】這樣的果報體所帶來的好處(功效)
 【異熟因緣】說明積了甚麼因才能感得這樣的果報體。
 
  略述八種異熟果報體的總相及其功用和得到這個果報的因:
1. 壽量圓滿
《功德》宿生造了長壽的業,感得這一生壽長。
《果報》壽長就可以增長無量的善根,承辦自他利。
《因緣》對一切有情行為上不去傷害,內心上依止絕對不傷害別人的意樂
2. 形色圓滿
《功德》包括兩種,形色(長相莊嚴)及顯色(膚色光彩),然後是根無缺。
《果報》大眾一看見就歡喜,所以你講話大家就容易接受。
《因緣》它的因是施燈等光明,或者惠施鮮淨衣物,遮止瞋心,和顏悅色對別人。
3. 族姓圓滿
《功德》家世出身圓滿。
《果報》因為出身好,大家易生信賴,自然就容易受它的勸誡。
《因緣》你處處謙下尊重別人,就種下善根,感得族姓圓滿
4. 自在圓滿
《功德》有錢又有人幫忙你,兩個條件都具足才是。
《果報》因具財富能布施攝受有情成熟 。
《因緣》種布施的因,財施、法施、無畏施都是。
5. 信言圓滿
 《功德》說話有說服力。
     《果報》能以愛語、利行、同事來攝諸眾生,信受佛法,實踐佛法。
     《因緣》因地當中不說妄言、離間語、粗惡語及綺語等無意義的話
6. 大勢名稱
 《功德》因為做好事,美名遠播。
     《果報》別人為感恩故,速受勸教。
     《因緣》發宏誓願,而且要實際上去做。
7. 丈夫性
 《功德》屬男眾。
     《果報》譬如有一些處所對男性而言無所畏懼,具勇悍之心。
     《因緣》對自己而言,內心要升起對丈夫身的好樂。
8. 大力具足
 《功德》少病、勇悍。
     《果報》不管為自己或他人,他不會疲倦,而且做事非常勇猛、堅固。
     《因緣》因地中不但自己做,別人有求於你,還要代他做,或帶別人一起做。
  
    前面的種異熟如果再加上,就絕對能感得八種異熟果。三緣為:
1.    心清淨:緣自己部份:(1)是將善業迴向無上菩提,不希求果報。(2) 修行時內心純淨、猛利。待他的部分:(1)遠離嫉妒、輕毀,勤修隨喜。(2)如果沒辦法做到,就要時時去觀察自己的心,對境修行。
2.    加行清淨: 對自己方面-要長時間不斷的修,不要輕忽,不要馬虎。對他人方面-與周圍的人互相勸勉增上,多讚美鼓勵,盡量幫助別人做到

※行政事項:
1. 重要訊息:由本週(11/28)起連續三週,本班安排聽聞上師重要開示「三十五佛懺」,這是上師的慈悲開許以及大家的福報,特開放一輪班可以聽聞,請大家一定要出席只此一次機會,特請各小組長協助聯絡小組員,上課一定要準時出席應時聽聞,請大家幫忙,本週內容出自《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下冊中,第五十二則的〈善巧成就大師桑杰耶喜的歷史〉,可參考。
2.    歡喜來皈依:2013年皈依法會將於11/30上午於新竹市鳳山寺舉行,每年都有數萬人參加,祈求得到師長護佑加持,歡喜能在芸芸眾生中遇見了佛法,而且皈依了祂,這是宿生無比的善根,誠摯邀約您一起參加皈依法會,莊嚴道場。皈依就是依教奉行的一個最簡要的契入的儀式,然後從這個儀式開始,有它很不同的內容、內涵,從最淺的到最深的,要想真正得到這個好處,必須如理地去學習,那麼這個跨進去的這個門,就從「皈依」開始,在紀念宗大師的這個日子來舉行皈依法會,歡迎新同學、老同學一起歡喜來皈依,還沒參加過皈依法會的同學,請跟幹部說明,法會後將請北苑淨智組協助製作皈依證。(請參考班誌:師父說明﹍皈依的內涵http://bw12a009.blogspot.tw/
3.  2014大專青年生命成長冬令營報名時間:即日起至129日止,歡迎邀請您的孩子及學生們,來學習新世紀生命價值觀、關心健康關愛世界、學習美好人際關係與崇高生命目標!活動期間:2014/1/24-2014/1/27在大仁科技大學舉辦,請大家廣為宣傳並推薦參加。報名網址:http://youth.blisswisdom.org/camp/winter/form/

※本周(11/28)研討進度分配:

3組:P142/L2 P143/LL6 (第三思已~ 與法漸遠)
1組:P143/LL5- P145/L1  (如是思已 ~況不定業)
----------------------------------------------
各組預訂消文範圍:
2組:P145/L2 - P146/L4  (此中初力者 ~ 一切對治)
3組:P146/L5 P147/LL5 (惡淨之理~ 不善還出)
1組:P147/LL4- P149/L4  (若有盡淨 ~初未損傷)
2組:P149/L5 - P150/L3  (如是勵力 ~ 善為修習)
3組:P150/L4 P151/L7 (第三除遣~ 淨修心訖)
-----------------------------------------------------------------------
 吉祥如意、法喜充滿!
  
12009班全體幹部敬上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皈依的內涵(上日下常法師) 民國八十四年皈依法會於鳳山寺

今天一方面恭喜、隨喜你們,一方面歡迎你們到這裡來參加皈依法會。這是本寺每年所舉辦的最重要法會之一。各位要皈依就應該了解它的內涵,皈依的內涵總共分五點。第一,皈依的意義。第二,為什麼要皈依。第三,皈依的方法。第四,皈依以後如何去學。第五,學、做的過程當中如何防治出岔,以得皈依的結果。各位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知道這本論詳細說明了皈依的內容。只是皈依必須到寺院來受,因此參加皈依法會時,最重要的是了解第三點--皈依的方法。為了使皈依達到應有的效果,皈依的意義、為什麼要皈依,今天也合併在一起重新說明。

                                皈依的意義

    皈依,就是皈投依靠的意思。為什麼要去皈投依靠呢?因為我們要去皈依的人能夠救護我們,所以說:「皈依,救護意。」「救」是把我們救出來,「護」是保護。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好端端的,為什麼要他來「救」?為什麼要他來「護」?

                               為什麼要皈依

   佛告訴我們的,總結起來不妨列為四點:第一,苦,我們應該知道。第二,苦的原因,如果不希望苦,就要找到苦的原因。第三,斷掉苦的原因。第四,怎麼斷法?那就要修道。有了正確的方法,最後就證得我們希望的境界,而得到究竟的離苦得樂。

   佛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是苦呢?難道我們還不知道苦嗎?表面上看起來人人知道苦,給你一點黃蓮,你一吃,知道這是苦的,給你一點苦瓜,你一吃,曉得這是苦的。但這就是苦嗎?知道這種苦就是知道佛所說的苦嗎?當然是不一定知道,既然不一定知道,苦的原因就更難知道了。舉一個喻來說明,譬如看小孩子玩一項遊戲,也許我們感覺這個遊戲毫無意思,可是小孩卻玩得不亦樂乎。同樣的,大人深深的被一項東西迷住,而覺得很歡喜時,小孩也無法理解。所以苦樂的內涵是很難了解的。雖然,我們不一定了解苦,但是,人人都希望離苦得樂,如果,不知道苦的真相,苦的原因,如何能離苦得樂呢?離苦得樂,從淺的意義來說,每個人所用的方法的確千差萬別,但從最殊勝的意義來說,只有究竟圓滿成佛這條路。世間一般人認識的苦樂,標準不一樣。但是,真正學佛以後,會了解「佛佛道同」,沒有一個佛例外,對苦樂都有共同的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依佛指出來的方法去做,苦的去除、樂的得到,才能究竟圓滿。

                            唯有三寶堪能救護

   佛陀所說的真正的苦是生死輪迴之苦。死這條路,也許有人覺得生不如死,寧願尋求自殺而死。但這種死不是快樂的、是痛苦的,因為這種人是受不了「生」的苦,為了逃避它而去死的,絕對不是因為死是快樂而去死。而且這種死也不是究竟的,因為死了以後問題並沒有解決,死後的問題,一般凡夫看不見,但不能因為看不見,就否定事情的存在,如同不能因為沒有看過已逝的祖宗,就說沒有祖宗一樣。我們深入去學佛,就可以透過種種的理論肯定死後並沒有結束。最近科學也證實這件事。所以人是一個無限的生命。既然生命是無限,死後去哪裡就很重要了。假定去的地方,我們能預先知道,而且是我們所嚮往的地方,那就會很快樂,如果對於去的地方,一無所知,那就會很恐懼。生死輪迴中,下一世會到哪裡,真正了解的只有佛陀。既然我們不了解,如何準備呢?當然無從準備起。佛陀告訴我們,去的地方是絕端的痛苦,唯有皈依三寶,才能夠把我們從那個地方救護出來。

   世間人忙忙碌碌的,到頭來會怎樣呢?我曾經看見過一首詩:「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人生再長也只有一百年,死的時候,世間一切事情如同三更夢一樣。大家忙著打天下,就算把天下打下來了,但是萬里江山就像一局棋一樣,就是現在勝了,將來還不知道會怎樣呢?全世界的人都在忙碌當中,在忙碌中老了、死了。到那個時候,哪一個人願意忙毫無意義的事情呢?大家看看,中國的秦始皇、西方的亞歷山大、印度的阿育王,他們都曾叱吒風雲,征服好幾個洲,可是當死到來的時候一切都如同夢幻一樣,能帶走什麼呢?這是讓我們覺得不安全的地方,所以要找可以救護我們的地方。皈依的原因就是如此。

                                救護者的條件

   了解世間一無是處,相信三寶有能力救護,所以我們就去皈依。廣論上告訴我們,救我們的人必定具足四個條件,第一:他已經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否則自顧不暇,怎麼來救我們呢?第二:他懂得怎麼來救我們。有很多人自己解決了,但不懂如何去救別人,即使你去求他,他也沒辦法可想。第三:他不但懂得如何救,而且有悲心來救我們。如果他沒有悲心,雖然懂得救的方法,但是他會說:「對不起,我今天不想救你。」第四:佛菩薩真正能救的是肯照他的方法去做的人。所以只要肯做的人,他一定救,不會分親疏彼此,你對他好,他救你;你對他不好,他依然救你,這是非常殊勝的條件。

                                皈依的好處

   我們希望真正解決問題所以去皈依,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皈依有兩個好處:「近拔三有,遠清二死」。近、遠兩個字是對等的,近的是指眼前就可以得到的好處;遠的是指究竟可以得到的好處。剛才說到,我們都在生死輪迴當中,以我們目前看得見的世界,除了人以外,只有動物是我們看得見的,大一點的牛馬,小一點的昆蟲,這就是「三有」當中的「欲界」,另外還有「色界」、「無色界」(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三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天人雖比我們高,但終歸要死。如果我們真正去皈依,如法去做,眼前就能從三有輪迴當中出離。

   雖然解決了三有輪迴,可是,生死問題還是沒有徹底圓滿的解決。因為,生死有兩種,一個叫分段生死,一個叫變易生死。什麼叫分段生死?就是指這一生死了,還有下一世,比如說這一世叫張三,下一世變成李四。弄得好的話是人或生天,弄得不好的話,墮落變成畜生、餓鬼,或下了地獄,這是一段一段的生死,就叫做分段生死。還有一個叫變易生死,解除了分段生死,可是還沒有停止,它還是會有變化,這個變易生死比較深入,暫時不談。佛陀不但把分段生死解決,而且變易生死也徹底的解決,達到最究竟的境地。因為佛有這樣殊勝的利益,所以我們要皈依他,而得到遠近的兩個好處。

   但是,達到目標的這條路是很遠的,不像我們鳳山寺從廣場到大殿,兩三步路就到了,也不像從台中、屏東到鳳山寺的路程。皈依這條菩提道是很長的,不是一生的時間所能走到的。在這長遠的路當中,我們怎麼走呢?真正的說,只有佛出世才有皈依,佛不出世的時候,雖也有盛事,但是屬於世間的十善。世間的聖人,乃至於轉輪聖王,他們也都有十善業道,但真正解決生死輪迴的只有佛。

                                  下士的皈依

   要走到佛的境地,一般來說分三個層次。首先,說明第一個層次的皈依。了解佛法以後,透過佛法去思惟觀察,相信人死了以後並沒有就此結束。根據各人造的業而決定去哪裡,造了那一道的業就會到那一道去。現在認真的檢查自己,發現造的善業非常有限,造的惡業非常多、非常可怕,所以,我們多半是會墮落到三惡道。大家想想看,眼前現實生活中,小小的苦都無法忍受,何況受將來非常嚴重的苦。所以我們怕墮落三惡道的苦而去皈依,然後隨分隨力行十善業,這種皈依為「下士的皈依」。

                                  中士的皈依

   再進一步來談第二層次的皈依。透過剛才「下士的皈依」使我們不墮落而仍舊生為人,但看看我們這一生,就知道還是會死。即使生為天,天的壽命的確比人長,但終究還是要死,臨終的時候像做夢一樣,而且五衰相出現時,那真是痛苦無比,所以生天也不安全。如此我們就知道:只要還在輪迴當中就不安全。所以,世尊告訴我們,輪迴的苦才是真正的苦。因此,皈依不僅在解決世間的問題,而且要進一步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認識了這一點,並且信得過三寶能救我們出輪迴,於是去皈依,這時候所修行的不是十善業,而是叫盡苦道--四諦苦集滅道當中「道」的這條路,這種皈依叫「中士的皈依」。

                                  上士的皈依

   最後一種叫「上士的皈依」,是最高層次的皈依。這時,要解決的不僅是自己的苦,而且要幫忙一切人解決苦的問題。這「一切人」分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是指我們這一世周圍的人,如父母、尊長、夫婦、朋友、同輩、子女等等。另一方面是推而廣之,在無限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個眾生不是我們的親人,既都是親人,我自己解決了,當然要幫忙他們解決。何況究竟圓滿的解決,單單自己解決是不夠的,因為我們是社群的動物,如共處在一個家庭裡,不管父母、不管夫婦、不管子女,而只管我自己,那我一個人好得了嗎?就業的角度來說也是如此,業的徹底圓滿解決,不僅自己要解決,也要幫助一切人解決。佛就是這樣的人,我們看到了他這個榜樣,相信三寶有能力把一切人的苦樂究竟解決而去皈依,這樣的皈依稱為「上士的皈依」,那時所修行的是六度萬行。所以,皈依不僅僅是不墮入三惡道,不僅僅是解決輪迴之苦,更是要徹底、究竟解決一切人的一切苦!

   就皈依來說原則上分成三點,但並不是截然無關的三點,而是依循著次第層層而上,最高的上士,含攝著下面的中士、下士,像房子一樣,三層樓一定從基礎的一層、二層而上,下面的可以不包括上面,但上面一定包括下面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皈依時就要發願祈求:我要達到最上面、最究竟的一級,這一級我們稱為「無上菩提」

   對各位來說,眼前會感覺到不學佛則已,學了佛以後,理論是很好、期望也很高,可是做起來很難。佛也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很難做到,但問題不是難不難,而是要不要。譬如生了病看醫師吃藥,問題不是藥苦不苦,而是需要它來治病。怕藥的小苦,就會送命遭受大苦,把苦的藥吃下去,以小小的痛苦解決無邊的大苦。所以,現在怕苦不敢走這一條路而走其他的路,換得將來的大苦,結果沒有辦法真的解決問題。

   各位學習廣論的過程中,我常介紹其他的書,讓我們認識世間某些看法的錯誤,如《新世紀飲食》、《前世今生》等,為什麼介紹大家看這二本書?因為現在世界上,大家都覺得科學代表了一切、代表了真理,但是科學是個無限,大部分人只摸熟了其中一部分,就以為代表了一切科學,於是大家迷信自己所知的科學。既然大家都相信科學,如果跟大家講別的東西,會被譏為不科學、不合理,所以就以科學的眼光來談。

   《新世紀飲食》這本書的作者正是學科學的人,他所舉出來的正是科學上的根據。因此,以這本書來談最恰當不過了!也許有人會覺得他騙人,但騙人總要有一個目的啊!作者的父親是美國「三一」冰淇淋大王,身為獨生子的他,只要好好的遵照父親的話去做,不犯規、不送命,將來長大了,理所當然的,父親所有的職務、所有的財產都會交給他,他天生下來就是個億萬富豪啊!何必舉出這些事實呢?

   身體的健康非常重要,而飲食對健康有絕大的關係。一般人認為食物中最營養的是牛奶、肉、蛋,然而本書告訴我們,這是健康的三大殺手,目前美國人一些重病都從這地方而來。所以,本書指出科學報導的錯誤,並進一步舉出,錯誤報導後面所隱藏的大騙局。書上舉個很現實的理由,他說:「科學不是科學家,科學家不是科學」,這話怎麼講呢?譬如說,科學家要報導一件事情,科學家是個人,既是個人就要生活,既要生活就須受生活的影響,於是很多生意人就告訴那些科學家:「如果你對於真相避重就輕的寫,我就付錢給你。」當然有很多人不願意,可是,也有很多人願意依生意人的意思而報導。

   商場上有句口號--「服務第一,顧客至上」,「顧客至上」是為了顧客口袋裡有錢,生意人要想辦法把顧客的錢擠乾。佛救人是為了讓我們獲得好處,生意人是為了我們有錢,想從我們身上獲得好處,於是用種種方法哄騙我們,我們就把錢滾滾的送到他的包袱裡。《新世紀飲食》這本書就提供我們這個訊息,生意人把我們騙得團團轉。談到這裡,也許有人想去罵那些生意人,但是他們很可憐,他們在無知當中,根本不了解事實的真相。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希望活得快樂,而獲得快樂的方式大家共同的認定是賺錢,賺錢最容易的方法是做生意。如果不是佛指出來世間的真相,或許我也會去做一個生意人呢!因為賺錢最容易,可以使我活得快樂啊!想想看,到農場工作,不但日曬雨淋很辛苦,而且獲利又少,誰願意去做農夫呢?相較之下,做生意舒服多了,賺錢也容易多了!所以生意人絕對不是為了傷人去傷人,而是為了賺錢、為了快樂,在無知當中傷人。站在他的立場來看會覺得天經地義;站在佛法來看,他們在無明當中。他們希望離苦得樂,可是對苦樂的特徵、苦樂的原因不認識而走錯了,所以說他們很可憐。假定了解人死了沒有結束還會輪迴,他是不會這樣做的。

   《前世今生》告訴我們人有前世,我們今生的一切,都根據前生造的業,這關係密切到就像昨天跟今天一樣。所以有人說睡覺叫「小死」,躺下去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等到明天張開眼睛來好像從頭開始一樣,實際上是延續昨天的,而且一模一樣的延續下來。人在生死輪迴當中,就像一睡一醒一樣,不同的是輪迴換了一個「身體」罷了,認識這一點,怎麼可能還會為了今天不管明天,為了這一生不管下一生?所以透過這兩本書,認識生命的內涵以後,不但不會再走世間迷糊的路,而且會更確定不疑的去走上佛法的路。

   世間、出世間的真相唯有佛陀能夠徹底看見,能夠把根本的原因認識清楚,佛的出世非常珍貴。我們現在接觸了佛法、廣論,發現學習佛法這條路不容易,假定有其他的路可以走的話,大家都願意走其他的路,問題是沒有路好走啊!一個人要修成佛道,何等困難,成了佛以後,有因緣降生到世界上來,更是難中之難。佛到了世間,眾生才有皈依,皈依不但是唯一的一條路,而且得之不易啊!這個機會不但稀罕,而且無比的珍貴。世間很多貴重的東西,都只能給我們暫時的快樂,皈依卻能給我們究竟圓滿的快樂!了解皈依的內涵以後,我們會很歡喜,歡喜我們居然能夠在芸芸眾生當中,遇見了佛法,而且皈依了它,這是宿生無比的善根才能感得在這一生遇見,各位要珍惜這個機會啊。

                                皈依的方法

   佛法僧是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佛,為什麼成佛?他也是根據老師指導的正確方法,經過如法修行以後證得的,他這個成就的例子就是我們要的目標,所以「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皈依他以後,想真正解決問題,就要照著他指導我們的「法」去做,所以他說的法是我們最佳的指導者。我們實際去修行的時候要一些同伴,那就是「僧」。佛、法、僧三者在實際修行的過程當中是分不開的。

   正皈依是皈依法,但法只有佛知道,所以離開了佛沒有法;知道了法不去做的話,成不了佛,皈依也沒有用,所以皈依以後要如法去做;修行的時候要有共同的伴,彼此策勵共勉一起增上。我們吃的飯,一個人做得成功嗎?絕對不可能!世間謀個簡單的生活,沒有伴都不可能,何況是修行?再說,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如在這個團體就跟著這個團體走,如在那個團體就跟著那個團體走。例如今天,你們學了佛、學了廣論,所以大家來佛寺皈依,否則,今天是禮拜天,你們很可能和三朋四友到處逛街、玩樂。

   下面簡單說明,皈依的時候應以什麼心態去皈依?最重要的是要懺悔,懺悔以前走的路都錯了,現在至誠懇切的想走皈依這條路,因為這才是真正究竟離苦得樂的道路。今天法會的整個儀軌當中最重要的是請聖部分,我們很至誠懇切地請佛菩薩降臨,並在他們面前懺悔,然後一心皈依。就像一個容器一樣,先把它清洗乾淨,好東西、甘露才能倒進來,同樣的,先把自己的罪惡懺悔乾淨,佛菩薩授皈依給我們,我們才能接受下來,所以懺悔乾淨是很重要的。

   皈依的師父就代表佛菩薩,好像電一樣,雖然這裡不是發電廠,可是當你這根電線接對的時候,就可以把發電廠的電接過來,以這樣的心情接受皈依,就會得到應有的好處。如果懺悔不乾淨的話,電一接進來,運氣好的話,只是保險絲燒掉了,運氣不好的話,房子都會燒掉。

   皈依完了以後,還要發願、供養,這兩者有它特別的意義,今天並不是跑來供錢,跑來結交朋友,而是希望把以前在廣論認得的象徵性意義落實在生活中,然後共同的去造善法!最後還要回向。把這一次的功德,回向將來希望達到的結果,就好像賺了錢把它存在銀行裡,希望將來派上什麼用場一樣。(

   皈依了以後,應該怎麼做怎麼學?廣論從理論上的了解到一步一步的實踐,都有完整的指導,這裡不再細說。

    註:以上為和尚說明皈依法會流程,如何用心之方法。皈依法會流程簡述如下:請師、請聖、懺悔、正授皈依、發願、供養、回向。

                              不共皈依的特徵

   皈依法會選在圓根燈會這天舉行,有它非常殊勝的意義,具有這殊勝的意義的皈依我們稱為「不共皈依」。

   不共皈依的內涵對各位來說,眼前的確不能很清楚的了解,但仍然必須建立基本的認識,方可根據這個基本的認識,漸次加強。進入佛門的第一步是皈依,以此基礎一直上去,到最後成佛都不離皈依,廣論裡邊整個告訴我們不同層次的皈依。

   現在我就簡單的把不共皈依的特徵說明一下。在印度,外道也有皈依,但是,他們皈依的對象和我們不同,我們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單就這一點來,就已經是不共外道的皈依了。我們所皈依的三寶非常殊勝,它是珍貴的、真實的;希罕的、難遇的。為什麼說它珍貴、真實呢?因為世間共同的目標是離苦得樂,而唯有佛陀能指示出一條道路,使我們得到真正的離苦得樂。為什麼說它希罕、難遇呢?因為佛之所以成佛,是經歷長劫修證而來,佛的出世更是難上加難,開經偈中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就是告訴我們遇見佛法是非常難得、非常珍貴的。

   對佛門弟子來說,不能僅以不共於外道的這一點來認識我們所謂的「不共皈依」。那「不共」的內涵是什麼?今天我簡單的向各位說明。我們先了解皈依的定義。根據《大毘婆娑論》上的說明:「皈依是救護意」,這個定義是大小乘共通的,我們為什麼要去皈依呢?因為三寶能救護我們,救護我們究竟離苦得樂。

   其次,皈依的原因是什麼呢?學了廣論知道有兩個原因,第一,了解世間的苦。第二,相信三寶能救我們。第一個可再細分為三層次,害怕三惡道的苦而皈依,那時所要學的內容是行十善業,這是下士的皈依。進一步,畏懼生死輪迴的苦而皈依,那時所要學的內容是斷苦之道,就是苦集滅道「道諦」的「道」,這是中士的皈依。這兩種皈依對上士來說是共的,上士的皈依是要解決一切眾生的苦,那時所應修學的內容是六度萬行。我們雖然聽見了皈依的道理,但是不一定願意深入,了解了皈依的道理也不一定願意深入,即使願意去深入,也會有種種因緣障礙我們去實踐,在這種情況之下皈依就出現了結緣式的皈依。現在大部分都是結緣式的皈依,那種心態是反正大家都這樣,我也這樣。現在,我們了解了佛法的特徵,知道唯有佛法能使我們達到期望的目標,那我們絕不希望停留在結緣階段,而希望一步一步實踐,最後得到「果」,既然是需要實際行持,那就和結緣不太一樣了。下士、中士、上士到最後究竟目標,這是共道,目前我們的行持是最下,但目標是最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所以,我們的不共皈依並不是結個緣而已,而是要實際依法行持。

   「不共皈依」和結緣式的皈依有什麼差別?結緣式的皈依,在皈依以後,願意做也好,不願意做也好,隨個人的喜好厭惡而定,假如今天有事那就不去學,沒事情就跑來結個緣,這就是結緣式的皈依。不共皈依絕不是這樣子,因為真正要去實踐的話,沒事情固然要學,有事情也要學,不管任何情況,都要照著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如法去行持。能夠這樣的話,雖然不離開現實生活,仍然能夠轉染業、惡業變成善業、淨業。這是「不共皈依」希望達到的情況,也是不共皈依的第一個特點。

   皈依有好幾種不同,或說五種,或說七種。有一種叫「翻邪三皈」,又叫「但三皈」,學了佛以後到寺院去受皈依就叫「但三皈」。進一步要受戒,皈依以後要受戒,要從皈依上面得戒體,這種皈依和但皈依不太一樣。因此今天受不共皈依的同時,也要受八關齋戒。皈依是化教所攝、用捨任緣,願意可以照著做,不願意可以捨掉,雖沒有太大的罪過,但有很大的損失;戒就不是如此了,受戒的功德很大,同樣的,違戒的損害也很嚴重。所以皈依受戒以後必須認真的去實踐,這是不共皈依的第二個特點。

   前面這兩點還不是不共皈依的主要特點,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是下面講的第三點。我們一心一意皈投依止,因為佛的確有無比的加持威力。然而,如果我們不依法去做的話,佛的加持力不能進到我們的身上來,例如暖和的陽光照射下來,如果我們把它遮住,光線就射不進來。所以皈依以後一定要去實踐,而且是依法實踐,因為正皈依是皈依法,這個法就是佛陀的指示,也唯有佛陀的指示,才是圓滿的法。

   雖然正皈依是皈依法,但是依法去修行時,還必須要有很好的伴。我們每個人都受著四周環境的影響,因此要有一群目標相同的人互相勉勵,修行佛法更是不能少,所以佛、法、僧三寶是一體的。我們所皈依的佛有無邊的功德,包含身、語、意、業等功德,意又包含悲、智。佛對我們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呢?廣論上說「善轉教業」,最善巧轉法輪來教化眾生的人就是佛,他所教化我們的法,廣論上說「斷煩惱苦所緣為業」。

   不共皈依既然不是結緣式的,而是希望能夠成就佛道,那眼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積聚菩提資糧。如何積聚菩提資糧呢?下腳處就是如法行持,認識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依照著世尊告訴我們的正確方法,憑藉著這個法,眼前能夠斷掉煩惱,轉染業、惡業為善業、淨業,將來可以離開惑業所感得的苦,這個苦分為兩種,近的來說,斷掉三有之苦;遠的來說,解除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兩種生死之苦。因此,我們要了解,「斷煩惱苦所緣為業」的這個法,才是我們應該去緣的,緣著它,能夠真實無誤的讓我們離苦得樂。但要達到這個結果,除了法本身次第、數量正確無誤之外,還得靠有修有證的過來人指導,假如不具足後者的條件,不可能依著這個法去行持,為什麼呢?因為或者無法了解法的真正內涵,或者雖然能夠了解,但在行持的時候,遇見困難沒有人來指導幫忙解決,或者實踐的過程當中遇到其他的因緣而岔開時,沒有人拉回來。所以如法行持時需要老師的指導。

   既然,老師是要指導我們去依法行持,那這位老師就必須具備兩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一、博通五明。除了佛法以外,其他世間的學問也要通達。為什麼老師要博通五明呢?因為佛法所指的內涵離不開現實的生活,從日常生活的小地方,到天文地理,無不在佛法的範圍之內。所以,好的老師需要具備博通五明的條件。印度稱這種人叫「大班智達」。

   二、具足傳承。這個傳承是自佛陀傳下來的,也就是師弟之間口口相傳。完成口傳以後,弟子還要把口傳的內容了解得清清楚楚。傳的過程當中,有加持的力量。現在一般人念咒,用的是同樣的經本,但是南腔北調各念各的,就是欠缺傳承的緣故。譬如:「南無」兩個字,不念「ㄋㄢ  ˊ」,而是念「ㄋㄢ ㄇㄛ」,就是傳承下來的。不僅是所念的音,而且內涵所講的是什麼,也要代代傳延下來。

   面對面口傳都很容易發生錯誤,更何況口口相傳下來?佛在世時,說了一個偈,佛說:「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見了知。」佛圓寂不久有位小沙彌就把它念成:「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見了知。」阿難尊者聽了以後,就問小沙彌:「你在念什麼?」小沙彌再念一次,還是把「生滅法」念成「水老鶴」,阿難尊者再問:「誰告訴你的?」小沙彌說:「老師告訴我的。」阿難尊者說:「你念錯了。」小沙彌問:「那應該怎麼念呢?」阿難尊者說:「不見生滅法。」小沙彌聽了,就改念「不見生滅法」,被他老師聽見了,老師就問:「我告訴你念『水老鶴』,你怎麼念『生滅法』?」小沙彌說:「阿難告訴我的。」老師說:「阿難老了,他不知道。」既然師父說的,小沙彌當然聽師父的,於是又念回原來的「水老鶴」了。小沙彌畢竟是小孩子,精力很充沛,就到處邊走邊念,又被阿難尊者聽見了,尊者問小沙彌:「我不是教你念『生滅法』嗎?你怎麼又念成水老鶴?」小沙彌回答:「我師父說是『水老鶴』,師父說你老了,不知道。」尊者聽了很難過。他是個羅漢,於是入定一觀,一看,沒人能改正,他想:「我留在世間沒用了。」阿難尊者因為這樣的因緣而入滅了。所以口傳的確不容易啊!

   佛傳下來的傳承,理論要弄清楚都那麼難,何況還要實際上親自去修行!但透過理論去修行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老師傳下來的方法,不但要聽得懂,而且還要知道修法的內涵。也許自己沒有修證,但是,再傳下去給弟子,夠量的弟子聽見了,照著去學去修,也可以得到結果。

   我們所學的是從佛傳下來,具足三個特點,第一,內容圓滿無缺。第二,修行的次第絲毫無誤。第三,老師是師師相傳的。佛相傳下來有兩個車軌,在我們的傳承當中,最重要的是阿底峽尊者、宗大師以及目前護持的法王。圓滿教法傳承的因緣,我簡單的說明一下。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始自東漢時期,到唐朝達到頂盛,後來又慢慢衰退。唐末宋初,印度出現了一位大師,那就是阿底峽尊者,尊者把教法的傳承,從佛親口教下來的法,經過彌勒菩薩傳方便、文殊菩薩傳智慧的兩大車軌統攝起來。後來阿底峽尊者被迎請到西藏振興教法。尊者圓寂後,又經過三百年,宗大師出生,時間是在明朝初年,離現在五百多年,從他圓寂那一年算起,一四一九年到今天五百七十多年。宗大師把西藏的正法振興了幾十年,並且延續了五百年之久,五百年後的今天,慢慢的衰退。最近幾年,最重要的就是法王護持著教法,他說:「教法的延續不但要有完整理路說明,還要有如宗大師一樣的救世的悲心。」法王就是以這樣的悲心來護持圓滿教法,來護持所有眾生。所以宗大師的教法,能夠產生這樣的效應而繼續延續下來。我們在這末法時代的今天,還能夠遇見這樣圓滿的教法,而這教法是法王護持著,為了我們而來護持,我們怎麼可以不好好的努力呢?最好的努力方法就是如法行持。

   所以,更深一層的意義來看,不共皈依,就是跟著宗大師。宗大師代表著佛的智慧。應著眾生的根性,文殊菩薩應各種身,在世間當中,以宗大師的示現身最為究意圓滿。所以若不是特殊的因緣,多生的善根福德,不會感得大師的圓滿教法。這條路不是一生、兩生可以走出結果的,一定要透過多生多劫的努力,文殊菩薩也經過多生,才示現宗大師來攝受我們。

   了解不共皈依的特點後,大家要以更至誠懇切的心來懺悔、皈依,發願生生世世修學圓滿教法,弘揚圓滿教法。皈依以後,最重要的是努力積累正確的「因」,「因」種對了,自然就會有正確圓滿的果出現!

                        供燈的意義及圓根燈會的由來

   供燈的意義,第一層是供養,所有勝妙清淨的東西都可以拿來供養三寶,花、香以及所有吃的、用的……,樣樣東西都可以供養,燈自然不例外,可以拿來至誠懇切的供養三寶。

   所有供養物當中,燈有個特別的意義,燈代表光明,因為它可以破除一切黑暗。以世間來說,光明可以照亮黑暗,使我們看清楚一切,消除我們的恐懼,指示我們明確的道路。以佛法來說,智慧就是一種光明,我們所以會痛苦、得不到快樂,就是因為沒有智慧認識苦樂的真相、了解苦樂的原因,所以佛法的智慧就像一盞燈,當燈亮了,滿室的黑暗就不見了。

   世間的光明最主要的來源來自三處,太陽、月亮和燈。太陽的光是無比的,月亮的光是清涼的,這兩樣的光明,雖然不是燈所能比擬的,但是燈的光明也有個特點,燈有無限個,在任何地方我們可以運用它得到光明,而太陽只有一個,月亮也只有一個,很多時間、很多地方都受到限制,而使我們看不見它們的光明。學佛更是需要光明,外是破除世間的黑暗,內是照亮我們自己的心路,儘管我們有眼睛,如果沒有光明,還是看不見。那這個光明來自於何處呢?智慧的光明都來自佛陀,然後由師長們代代傳承下來。所以「點燈」的意義,除了供養「三寶」以外,我們也希望能夠接受世尊傳下來的智慧光明,希望這個光明照亮我們自己,照亮自己以後,我們也能繼承佛菩薩的事業,安立所有眾生,使這個光明照亮整個宇宙,照亮一切眾生。所以點燈的時候,一盞盞的相傳下去,就是表示薪火相傳、燈燈相續,受著佛法的智慧,這個象徵的意義,有這樣深遠的特別的內涵。

   今天的法會,稱它為「圓根燈會」,圓根燈會由來的因緣,是當宗大師圓寂以後,藏人感念宗大師無邊的功德、恩德,於是在每年藏曆的十月二十五日,舉行圓根燈會。法會當天重要的活動是供燈,點燃那一盞燈以照亮外面的黑暗,以點亮裡邊的心燈,期望身心兩方面痛苦消除,得到究竟的安樂。為什麼稱它為「圓根燈會」呢?當時的西藏,不像現在物資那麼發達,不可能有那麼多盞燈,但供燈的人又那麼多,怎麼辦呢?他們只好把圓圓的「蔓菁」,削掉了頭,在中間挖個洞,然後再把燈油注進去,漢人看見了,不曉得是什麼,就取它的形式,稱它為「圓根燈會」,今天我們就根據這個傳統舉行圓根燈會。各位了解這個意義以後,要發願努力去學大師告訴我們的菩提道次第,從淨化自己開始,並且幫忙一切眾生,如此參加這個法會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