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一:正修下士意樂有二: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因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的方法:
辛一:皈依三寶
辛二:深信業果
壬一:思總業果
癸一:正明思總之理(業的四個特質)
一、 業決定一切
二、
業增長廣大者
三、
未造業不會遇
四、
業已造不失壞
癸二、分別思惟十業道
子一:十業道的根本原因──
一切的善行、惡行,總離不開 身口意三業的造作,所以用身口意三門,來決定一切善不善行的運轉差別。最粗顯最根本來說,總共是十業。
子二:抉擇業果── 詳說十業道的差別。分十惡業(黑業)、十善業(白業)及業餘差別三個部分,以下是分別述說:
丑一:十黑業
寅一: 十黑業的內容── 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 語、離間語、粗惡語、綺語、貪欲、瞋心、邪見(身三業、語四業、意三業)。本論對這十個惡業,分別以事(對象)、意樂(造業時的心態)、加行(造業的方式)、究竟(已造業完成)等四相來各別探討解釋。
寅二:十業道的輕重差別分二:
卯一:十業道輕重;
(一)由五個條件顯示十惡業的輕重:意樂、加行、對治、邪執、對象。圓滿的殺業隨著這五種條件的差異,分成重的殺業和輕的殺業。
(二)這五個條件中,只有由事故(對象)這一點,宗大師又針對不與取、邪淫、綺語、妄語、離間語、粗惡語、貪欲、瞋恚、邪見等,分別說明何種情況為重業。如與這些情況相違,就屬於輕業。
(三)引《本地分》中說,無論是善業或惡業,其輕重所依因緣有六:加行、串習、自性、事、所治一類、所治損害。
(四)引《親友書》所說重業之相 : 無間、貪著、無對治,從德、從尊事所起業,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應勤修善行。
師父特別策勵我們:貪、瞋、邪見都有五相圓滿,我們從文字上面了解它比較容易,而實際上我們平常是非常容易犯。假定我們了解了「覆蔽心」的行相,自己能夠察覺到那最好。「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的內心行相,我們要了解。學了佛以後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學「我」,以「我」去解釋,自己還覺得很對!自己一覺得對,就察覺不到其實自己對佛法這麼深奧的道理是不懂的,羞恥心也就消失掉了。對佛弟子來說,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我們現在學佛了,能夠遇到這樣好的教法,卻陷在文字理論上面,怎麼一步一步突破這個,這是我們眼前應該注意的一個特點。文字了解了以後,怎麼樣去了解文字所指的內涵;了解了文字所指的內涵,還要努力地精進對治,這對我們眼前來說非常重要的。
卯二:兼略顯示具力業門:福田門、所依門、事物門、意樂門
1)、福田門-就是對於三寶、自己的師長、父母等這些人,雖然沒有猛利的意樂,只對他們稍作利益或損害,就能獲得巨大的福報和罪業。
2)、所依門-就是造罪的時候,同樣以身口意造業,可是罪的輕重卻有差別,原因就在其所依。
第一種所依-「依智愚而有輕重」。罪業輕微是指智者具足以下的條件,即:造罪之後,能追悔以往過失;能以誓願力防護未來不造;能坦誠發露,不覆藏罪業;能精勤修行善法,以對治諸惡。
第二種所依-「依戒」。修道的時候,依持戒的越深越廣,得到的功德越大。而《寶蘊經》提到:在家菩薩和出家菩薩做同樣地供養,功德卻是出家菩薩大,原因在於其所依戒。
3)、事物門-事物是指我們布施、供養的東西。所有布施中,以正法布施最好;所有供養中,以正行供養最好。
4)、意樂門-造業時如內心所緣是善是惡,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還有心力的強弱,恆常或短暫,由於這樣意樂的差別,所感得的果報就會差很多,善惡皆是如此。其中,以菩提心造善其福極多,造惡又以發瞋心為最嚴重。
《寅三》此等之果: 十惡業的果分三~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1. 異熟果:
就是前面造了業之後所感得的果報(正報),為什麼稱它為異熟呢?因為造的因跟所感的果之間有幾個相異之處;第一是所感得果報體無所謂善惡,但造的因有善惡,所以是異性,第二是因在前,果在後所以是異時,第三是造因和感果的地方不同,所以是異地。而十惡業的異熟果報,要看你造業時所依的事及內心意樂。
2. 等流果:因地當中造這樣的業,果地當中跟這個因相應的,同等的情況又相續而來。
等流果分二:
「領受等流」,就是「假等流」,生到人當中會領受跟因地當中相應的果報。
「造作等流」,就是「真等流」,因前世造作的時候是這種心情,這一生再來內心當中又會一直呈現歡喜做這種事情。
3. 主上果(或增上果):
前二(異熟、等流)果是正報,增上果是依報,就是我們生活在世間所依憑的環境,例如所住的大地、房子以及飲食、衣服等種種受用的東西。
丑二:白業果
寅一:白業
白業的意思,以殺生為例:透過思維殺生過患,刻意地防護殺生的罪行等,也就是說,當遇到殺生的因緣,透過思惟過患,刻意地去阻擋、防護,這叫不殺生;並不是沒有辨別善惡、沒有殺生,就叫作不殺生的善業。
不殺生的善業,如前所說,須完具:事、意樂、加行、究竟四者。事是他有情。意樂是看到殺業的過患而想要遠離殺業。加行是平息殺業。究竟是完全地防護,決定不殺。其他九種善業,同樣也都依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四者分判。
寅二:白業果
白業也分異熟果、等流果及增上果三者。
異熟果: 依下、中、上品的善業,分別感生人、欲界天、以及色界無色界天中。等流果,以及增上果,就和十不善業的二果完全相反。
丑三:業餘差別 :
(1)引滿業差別
1. 引業 – 讓我們投生善趣的引業,一定是善法;讓我們投生惡趣的引業
一定是不善法。
2. 滿業 – 在善趣得滿業,不一定是善業;在惡趣的滿業,不一定是惡業的。
滿業,是圓滿領受所造善惡果報的業。如生於善趣中,也有斷支根不全、容貌醜陋、短壽多病、貧窮匱財等不善業所感的果報,是引業善而滿業不善。雖生於畜生、餓鬼等惡趣中,也有受用豐饒等善業所感的果報,是引業不善而滿業善所感得。
(2) 定不定受業差別
造業後,是不是一定要受報?這要看是否有造業?和造業以後,有沒有令它繼續增長?來決定是否一定受報,還是不一定受報。
1. 定受業 -
就是已作且增長的業,感果能力強大,幾乎他的異熟果一定感得,所以叫做定業。
2. 不定受業 - 已作不增長或增長卻沒有作的業,力量比定業微弱,從感果的優先次序來講,它是排在後面的,所以稱為不定業。作和增長的差別為何?例如:透過思惟,由身體已經形成殺生動作,這叫作業。因為已經做了,而此業不一定是增長業,因為增長業必須去除十種情況,在這十種情況內叫不增長業。(註:不故思業與故思業中,受他人之強制或由於無智所造之輕業,不薰增業種子,稱為不增長業。據瑜伽師地論卷九載,十種不增長業,cf.
p. 138.)
(3)決定受業依感果不同時間分三:
1 現法受報(現世報): 今世是絕對會感果。
2 順生受報: 謂於第二世當受其果。
3 順後受報: 謂於第三世以後感果報。
(4)業感果的順序:
一般而言,臨終的時候非常關鍵,會決定後世到何處。我們造了那麼多業,哪一個會先感果呢?
依序為:重、近、串習、先。
重:若是依照業的輕重來論的話,是重業先成熟。
近:如果業的輕重相等,就以臨終時那個先現前的,就先成熟。
串習:若是臨終時同時現前,就依照生前數數串習的先成熟。
先:若是串習力也相等,就按照造業的先後來決定,以先作的先成熟
壬二:思別業果
如能遠離十黑業,一定可以獲得善妙人身。但我們的目標不僅如此,是要靠著這人身去修「種智」,就是指佛的智慧。所以成辦圓滿俱足一切功德的修行人身,修道的時候就會進步得非常快。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該努力的地方。它的內涵分三部分說明:
癸一
異熟功德:這個異熟的果報體,有哪些優越的條件(功德)
癸二 異熟果報:這樣的果報體所帶來的好處(功效)
癸三 異熟因緣:說明積了甚麼因才能感得這樣的果報體
- 略述八種異熟果報體的總相及其功用和得到這個果報的因:
1.
壽量圓滿
《功德》宿生造了長壽的業,感得這一生壽長。
《果報》壽長就可以增長無量的善根,承辦自他利。
《因緣》對一切有情行為上不去傷害,內心上依止絕對不傷害別人的意樂。
2.
形色圓滿
《功德》包括兩種,形色(長相莊嚴)及顯色(膚色光彩),然後是根無缺。
《果報》大眾一看見就歡喜,所以你講話大家就容易接受。
《因緣》它的因是施燈等光明,或者惠施鮮淨衣物,遮止瞋心,和顏悅色對別人。
3.
族姓圓滿
《功德》家世出身圓滿。
《果報》因為出身好,大家易生信賴,自然就容易受它的勸誡。
《因緣》你處處謙下尊重別人,就種下善根,感得族姓圓滿。
4.
自在圓滿
《功德》有錢又有人幫忙你,兩個條件都具足才是。
《果報》因具財富能布施攝受有情成熟 。
《因緣》種布施的因,財施、法施、無畏施都是。
5.
信言圓滿
《功德》說話有說服力。
《果報》能以愛語、利行、同事來攝諸眾生,信受佛法,實踐佛法。
《因緣》因地當中不說妄言、離間語、粗惡語及綺語等無意義的話。
6.
大勢名稱
《功德》因為做好事,美名遠播。
《果報》別人為感恩故,速受勸教。
《因緣》發宏誓願,而且要實際上去做。
7.
丈夫性
《功德》屬男眾。
《果報》譬如有一些處所對男性而言無所畏懼,具勇悍之心。
《因緣》對自己而言,內心要升起對丈夫身的好樂。
8.
大力具足
《功德》少病、勇悍。
《果報》不管為自己或他人,他不會疲倦,而且做事非常勇猛、堅固。
《因緣》因地中不但自己做,別人有求於你,還要代他做,或帶別人一起做。
- 前面的八種異熟因如果再加上三種緣,就絕對能感得八種異熟果。 三緣為:
1.
心清淨:緣自己部份:(1)是將善業迴向無上菩提,不希求果報。(2) 修行時內心純淨、猛利。待他的部分:(1)遠離嫉妒、輕毀,勤修隨喜。(2)如果沒辦法做到,就要時時去觀察自己的心,對境修行。
2.
加行清淨:對自己方面-要長時間不斷的修,不要輕忽,不要馬虎。對他人方面-與周圍的人互相勸勉增上,多讚美鼓勵,盡量幫助別人做到。
3.
田清淨:由於自己的心清淨、意樂清淨、加行也清淨,自己的工德田自然就會清淨。
壬三 思已進止道理
癸一 總示:強調思惟業果後,正確修行應進、應止的道理。
- 正確修行應進的道理
一 、應在一切晝夜中生起修習之心。
應當了知黑、白業果,數數修習,因業果為極隱蔽分,於此極難獲得定解。
二、修習業果的方式,應對佛經生起信心,此極重要。
於如來語,應生信念而修;若於此未獲得真實定解,任修何法,悉不能得令諸勝者歡喜的定解。亦即如果對佛所說的法不相信,修法就沒有基礎了,也就不會相信佛所說的其他教法。
三、修習空性有助於對業果產生定解。
有人說於空性已獲定解,然於業果未生定解且不重視,此乃誤解空性所致,因若了解空性,見空性為緣起之義,則此應成於業果生定解之助伴故。
四、若不思維業果,假裝了解沒有任何用處。
是故應於二業因果生起定解,常於晝夜觀察三門,以此斷絕惡趣;初於因果類別未能詳知,或雖略知,然任三門放逸而為,唯是開啟惡趣之門。
如何能斷生惡趣?
佛回答龍王的問題,告訴他說:菩薩只要能夠把握住一種法,就能夠斷生惡趣,能夠避免顛倒墮落,這一法就是對善法不斷地去思惟觀察,腦筋當中時時要想:我現在應該怎麼真正有意義地過日子。一天到晚把這個概念放在腦筋當中,對境的時候就曉得怎麼去惡修善了。
為何以法校對身心,會如險坡放線團般與法漸遠?】
☆祖師朵壠巴也說:假定我們拿正確的智慧如法去觀察自己的身心時,會發現自己就像從那很陡的山坡上面滾下來的一個線團,越滾越遠。為什麼會這樣?師父說:因為在我們心裡面,就是以前無始以來跟煩惱相應的等流,就是這個等流不斷地一直在向前推動。那表示什麼?我們將跟法愈來愈遠,因為我們的等流是一直在煩惱上面走的。
☆祖師朵壠巴也說:假定我們拿正確的智慧如法去觀察自己的身心時,會發現自己就像從那很陡的山坡上面滾下來的一個線團,越滾越遠。為什麼會這樣?師父說:因為在我們心裡面,就是以前無始以來跟煩惱相應的等流,就是這個等流不斷地一直在向前推動。那表示什麼?我們將跟法愈來愈遠,因為我們的等流是一直在煩惱上面走的。
何以認真唸佛、拜佛、持戒、閉關會徒然?
☆師父說: 現在我們一天到晚忙著希望要持戒、要念佛,如果不了解此道理,儘管在這個地方磕頭、念佛,但是心裡面還是不相應!這就是為什麼祖師一再告訴我們,如果心裡面散亂,不相應的話,念佛是喊破喉嚨也徒然,拜佛是頭臚磕破也徒然,閉關是千年不出也徒然,現在我們了解了,就是要拿正法來檢查自己內心的相續。
正確修行應止惡行的道理
遮止惡行的方法,就是數數修習防護之心。也就是說,對十不善業及上述其餘種種罪惡,連「意樂」也不應讓它現行,而且應多修習止息罪惡之心。
為什麼要多修靜息之心呢?
如果不這樣遮止惡行,雖然不想接受痛苦,但是由於惡業力的緣故,必然要受苦。不論到哪裡,業始終隨身而無可逃脫,依權勢、金錢、避難處等都無法遮止。所以,要能離苦,只有止惡這一條路,不可能另有僥倖。
何取何捨
對於能感召未來痛苦的業應當禁止,對於能感召未來安樂的業應當精進。
以諸惡業,決定會別別感受痛苦的異熟,所以眾生在他世才知道果報的嚴厲。就像一塊鐵生銹,最初雖不明顯,但鐵銹一旦擴散開來,就會把鐵完全侵蝕毀壞。
應依祖師們的言教而做
康壟巴對樸穹瓦說:「善知識說,唯有業果極為緊要,可是現今人們對業果的講說、聽聞和修習都不是那麼重視,但我認為單單這個業果是極難修持的。」樸穹瓦也說:「確實如此。」敦巴尊者說:「仁者,對業果不要馬虎啊!因為此緣起業感的道理是非常微細的。」樸穹瓦說:「到了年老時,我都是依附《賢愚因緣經》而修行的。」霞惹瓦說:「佛不論遇到甚麼事,絕對不會抱怨,因為不管遇到甚麼境,真正重要的原因都是自己造作如是業,受此影響乃至感生此果報。」
癸二 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罪業不可放置,須勵力懺悔
如是雖然努力想使惡業不染汙相續,但由於放逸、煩惱熾盛等種種原因,假使有所違犯,也決定不能放置不管,而必須努力修持大悲大師所說的罪業還出方便。
墮罪還出
受戒後如果犯了戒(所謂墮罪就是犯了戒),每一種戒律中都有說明應該怎麼受、怎麼懺,各有不同的儀軌,應該照著這個儀軌去懺悔。 三種律儀依開合不同,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或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諸惡還出者以四力懺悔罪業
若是犯戒,則照儀軌來懺悔,除此之外,其他的惡統統都應由四力懺悔來還淨。《開示四法經》中,佛對彌勒菩薩說:「如果菩薩摩訶薩修行做到了這四法,便能映覆已造的惡業增長。哪四法呢?就是能破壞現行力(追悔力/拔除力)、能對治現行力(對治力)、能遮止罪惡力(遮止力)、依止力。」 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以四力懺悔都能映覆,何況是對不定業,自然更能映覆。
一、
破壞現行力(追悔力/拔除力):對於以前所做的,因學習而了解無始所作惡業不知有多少,因而升起對不善業追悔之心。就如拔草,應先了知草與菜之別。
應修-反覆修習感現異熟、等流、增上三果的道理。
儀軌-《三十五佛懺》及《金光明懺》
二、對治現行力(對治力):分六
(一) 依止甚深契經者:受持、讀誦《般若經》等契經文句。
(二) 勝解空性者:依止勝解空性來對治罪業。
(三) 依於念誦:還未升起淨罪相前,應如儀軌精勤念誦百字咒等殊勝陀羅尼。
(四) 依於形象:依靠形象對治罪業,就是對佛獲得信心而造立佛的形像。
(五) 依於供養:佛及塔作種種供養。
(六) 依於名號:聽聞、受持諸佛及諸大佛子之名號。
三、遮止罪惡力(遮止力):如法地靜息,不再造以前種種不善了。
是從內心決心遮止罪業,不是口頭空話。
四、依止力:即是修皈依和菩提心,包涵了整個佛法的內涵。
己二、發此意樂之量
共下士道和下士道升起的量,標準為何?原本我們認為今世是最重要的,忽略後世,現在透過思惟法義,把觀念顛倒過來,變成今世次要,後世重要。如果能油然生起這種想法,就是生起了共下士道和下士道的量。
己三、除遣此中邪執:
宗大師為我們學習者,先將一些錯誤的見解排除
一、 陳述他宗的想法 。
謂有一類,以佛經說:「悉應背棄生死輪迴所有一切圓滿」做為錯誤的根據,認為後世生人天的身受用眷屬圓滿等增上生,
還是在生死中所係屬,所以不應該對輪迴生死中的增上生道生起希求的心。
二、破除此種想法分二
對大乘增上生心生起追求的必須性有二正確理解,分1現位、2究竟:
(一) 現位(暫時)的:是必須且應該希求得人天身,藉由圓滿身才能依之增上
因對欲成辦解脫之修學者而言,此目標並非一世即可成辦,故須透過增上生、一世世修學,最後才能走上解脫之道。師父開示:我們必須依靠著這些修行,漸漸去惡從善,最後才能夠得到究竟決定勝(自己解脫生死)。我們現在還在苦海當中,要到達彼岸需要船(即暇滿人身之比喻),渡過了就不需要;沒渡過之前怎麼能不要它呢?所以眼前增上生是追求究竟決定勝的憑藉。
(二) 究竟的:就是希求得佛身 - 以究竟增上生的角度來破除
並非所有身及受用,眷屬圓滿,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攝。《莊嚴經論》對於這一點密意也說:「現在色身的圓滿,就是將來的佛身;現在受用的圓滿,就是將來的佛土;現在眷屬的圓滿,就是將來佛的眷屬。」經中又言其因緣是由前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成辦增上生。
師父開示:不是所有受用圓滿都是生死所攝,問題不在現象本身,而是面對這個現象時,我們內心當中是什麼樣的狀態。假定是以貪瞋癡去相應、去執著,那是根本錯了;如果是為求無上菩提、為救人而憑藉這些東西,那就對了。增上生就是生死當中的身、受用、眷屬,我們憑藉著這個去修行,應該要努力去圓滿這個因,這個因就是上士道六度的前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些無非是想成辦究竟增上生,因圓滿了、將來就能得到圓滿的佛果。
而修大乘道需要很多生相續努力,所以能成辦此修道身的勝因:尸羅是道之根本。此中破除二種過失,有人說受八戒亦可成辦善趣身、而居士身亦可證得阿羅漢果位,何必受持行之艱難、義利微少的比丘學處?應知這是完全不了知聖教扼要的極大亂言,因為要速疾成辦佛道,所依身須功德支分圓滿,如果沒有獲得圓滿所依,修道速度就不快、修力也不強;而要獲得圓滿一切功德的所依身,因上必須功德圓滿故。而實修時當以下下律儀為所依、基礎,進而受學上上律儀,且應當依止具足殊勝法相、通達一切聖教扼要的善知識;在此基礎上仍不應滿足,因為這時假如馬上死亡而轉生惡趣,則痛苦不可思議,所以對於能從中救護的怙主三寶應求皈依;此後,再如理地取捨業果,並且對殊勝增上生之因——護持圓滿學處,應當精勤用功。
*******************************
大綱中不錯的問題:
1.
何謂「諸業縱百劫不亡」?
經上面所以說不亡,是說你沒有修四力對治。如果你如法去修,那麼就算最重的業「順定受」都能夠清淨。師父善巧以世間量則「力」的譬喻,為我們說明這深刻道理,請參閱手抄稿第八冊P265~P268。
2.
有人疑惑說:既然四力懺悔能淨除一切罪業,為什麼經典中又說,先前造的業所感得的異熟是例外呢?
宗大師回答:懺悔對治必須在因位還沒有感果的時候,盡量消除這個惡業,如果惡業已經感果,要懺除就非常困難了。比如我們眼睛瞎了,要看是不可能的。
3.
又有一個問題,像阿闍世王,他已透過四力懺悔把業淨除了,為甚麼還是墮入無間地獄呢?
這是為使大家對業果產生決定信解,所以他示現感生無間地獄,但是他的業還是清淨,所以他入無間地獄就像拍球一樣,瞬間就遠離了地獄。這種示現是讓我們了解,一切的業都具有生果的能力,可是透過懺悔,可以把感果的能力徹底的消滅掉。
4. 何謂「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
有一類眾生你殺了他,即使懺悔也不一定清淨,就像勇授大王殺了菩薩(具大力的業),雖然馬上追悔,但還是墮到無間地獄,但是他的懺悔絕對沒有白費,假定不懺悔,受苦的時間根本無法想像的長。
✽造了罪以四力懺悔絕對懺的乾淨,不過這跟沒有造的清淨,這二者是有大差別的。就像我們的手腳受傷,雖然可以治癒,可是再也不會如未受傷前一樣。所以聖者對於很小的罪都不會故犯,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總之,雖然佛對我們剛剛開始修行的人,說了很多淨除罪障的方法,然而只要能依照這四力去懺悔,所有的罪障都可以對治。
如願法師曾開示說: 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一定要學習「業果」,否則是無從改起的。而「在這個過程裡面,你的次第一定要從認知開始改起。你的認知會決定你的未來,你抱持怎樣的見解,你就得到怎麼樣的人生。」所以「從改變自心開始,改變自心要從改變自己的見解開始,改變見解要從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開始。」而「聞思很重要。聞思它代表改變你的見解,因為見解改變,你的行為就會改變,你以後的個性也會改變。我們都在很多世間的一些方法或技巧上、或世間的知識上努力,所以你會發現你的生命很多都沒有辦法改善,為什麼?因為沒有聽到正確的業果正見,然後沒有從認知開始改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