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12春009班網誌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日常法師簡介


日常法師俗姓黃,名靜生。江蘇省崇明縣人(今上海市崇明縣)。1929年出生。幼年循序就學,1949年,因避戰亂隨叔父到臺灣。 

1951年考入國立成功大學,1958年畢業,原打算出國留學,因故蹉跎未果。他生具善根,十二、三歲之時,有感於人世無常,時有出家之想。五十年前後,因緣逐漸成熟,首先在南投縣水裡鄉蓮因寺,皈依於懺雲法師,依法師修習佛學,繼而於1965年,37歲之時,毅然放下一切,在苗栗縣獅頭山圓光寺剃度出家,法名日常。繼而於新竹青草湖福嚴精舍,依印順法師學習經論,這段時間中,在精舍授課的仁俊法師,對他的啟發最多,在此數年中他也學力大進,奠下以後講經弘法的基礎。

1972年,日常法師受紐約美國佛教會之聘,赴美東弘法,是年九月,他與仁俊法師一同赴紐約,駐錫大覺寺,襄助美佛會會長及大覺寺住持樂渡法師。抵紐約未久,印順法師受美國佛教會副會長沈家楨居士的邀請,1972年底也到了紐約,住在沈居士為於長島的別業菩提精舍。是時印順法師大病初愈,住在菩提精舍主要是靜養,而身邊乏人隨侍,日常法師乃由紐約遷居菩提精舍,照應其生活,前後有半年之久。1973年秋間,複護送印順法師回臺灣,然後他再到美國。 

日常法師在紐約居留十年,除在大覺寺弘法外,也常到附近各佛學社團演講。1978年,他到紐約州南開羅郡的大乘寺閉關。閉關期間,曾得到美 東佛教總會創辦人應金玉堂居士,及大乘寺住持壽冶老和尚的護持1981年底,日常法師受沈乃宣居士的促請,到了美西洛杉磯,在沈乃宣等居士的護持下,創辦了大覺蓮社,顯密兼弘。 

1986年返回臺灣,住持新竹縣福智寺、鳳山寺,創辦福智佛學院,多年來在各地宣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深受信眾敬仰。1992年創辦福智團體,並成立比丘、比丘尼僧團。

日常法師於200410151315分,在中國大陸安詳示寂,俗臘76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20130425課前通知(道次引導5)



各位善友們,大家好:

上周本班結束了道前基礎最後一個法類「道次引導」,最後在芳全老師上台以他的思考畫出圖表,為大家做三士道次第的說明,引發大家極熱烈的討論;包括志成老師的補充,素珍、雅玲與文宇老師的提問、發言,課堂上充滿了研討法意的濃洌氛圍!本周將進入下士道第一個法類:「念死無常」。此法類非常精簡卻又十分重要,敬請老師們莫要錯過此對生命本質與真相非常重要的道次法類的學習!
   
上次研討進度 (LR P72LL3 ~ P74L1) 隨喜峯治師兄精彩消文
   宗大師在「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所為義」說明為什麼要由下、中引導到上士的目的:  

1問題「若中下士法類皆為上士之前行法,作為上士道次即可,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之名?
   若一切引導皆為走向上士道,將中、下士設在上士即可,何須別別另創「共中」、「共下」兩個次第?
   1.1 師父釋義:完整教授每一項目的安立,皆有其必要理由,而修行最怕忙修瞎練,過程中碰見問題,不是不知取捨,就是不去管它,如此終生善行,必將空過。

2、回答: 有二大目的
   2.1 「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詡為上士。」
   2.1.1 師父釋義:人因有「我」就有慢,總覺我最了不起,乃至連共下、共中的心量都沒生起,又對真正修學次第內涵不了解,即自覺我是上士夫。有此三士道次第內涵的安立,依此衡準、觀照內心,便能了知自己所在的層次,如此便能「催伏增上我慢」。
        
   2.2
「廣益上中下士三種根基者」
      師父釋義:使此涵蓋面更廣,能更廣泛地利益所有上中下各種條件的人。廣饒益之理:
   2.2.1 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亦示令修此二意樂,不成過失,反生功德。」
師父釋義:因上士及中士也需要增上生及解脫,如此層層修學並無過失,反生功德,得到增上能力。
   2.2.2 「若是下品補特伽羅,縱修上法,亦不能生上品意樂,又捨下品,悉皆不生。」
師父釋義: 萬一條件不足,心力較差,上品意樂的菩提心發不起來,又因棄捨了下品法類,導致連下品法類亦將無法修學;佛法所以精采,在於能夠廣攝各式各樣的人。
   2.2.3 「又於具上品善緣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昔先已生、或昔未生,亦能迅速生起」。
師父釋義:具有上善根者,為之說明了此共道,令其學習,若是他宿生已經生起,而此生因被世俗染污,或尚未曾生起過,由於修習共下、共中的法,共中下道次功德將能因之很快生起。
   2.2.4 「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延滯
師父釋義:真正修學佛法,此道次引導我們從「下下」的下士道開始修,也了解最上面的「上上」的好處,而來策發眾生的「善法欲」。從下士走起、一路淨罪集資,增強能力及淨信心,腳踏實地一步步上去,就有力量且越跑越有趣,若未能把握此一學法最重要根本,急忙修練,反而欲速不達。

3. 依據
《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龍猛依怙(龍樹菩薩)、聖者無著、《攝行炬論》、《四百論》、敬母善巧阿闍黎、月稱大阿闍黎等,均證成須以道次第引導諸修行者,依次導入增上生及決定勝
師父釋義:修行一開始必要先把要走的路完整認識,意即要先有寶藏地圖、研究好路線、如何走法、帶甚麼工具、準備甚麼資糧?都準備好了之後再出發,才能一路直驅寶藏地、取回所要之寶藏;否則如同莽撞行事,任遇所緣而修,「一生善行終成過失」。 


本周0418廣論進度
   P74L2 ~P76LL4 (法類: 下士道:念死無常)
         手抄稿: 第5P140L7 ~ P179LL1
         消文分配:  P74L2 ~ PP78L8
         P74L2~P74LL2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 極為希貴 (志成老師)
         P74LL ~ P75L8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 ~ 作種種罪惡 (素珍老師)
         P75LL5~P76LL4 第二修習之勝利 ~ 而正修習 (芳全老師)
      
行政事項:
     201312春系列八關齋戒,正行地點@鳳山寺,正行日期:
第一梯6/1()~2 () 6/1 早上830前入座完畢 (課前受戒)
第二梯6/8()~9 () 6/8 早上830前入座完畢 (課前受戒,本班建議梯次為第二梯)
暇滿人身須有淨戒為根本,請老師們把握學制一年一次的機會,為自己後世暇滿種下正因!

     46()~519()大悲精舍講經法會,開示者: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歡迎各位同修至現場聽法。講經日期請上網了解。
   2013甘丹赤巴仁波切講經法會(有重播) http://gtrpc.kindn.es/2013-4

     感恩俊昌班長為1209班設立的部落格,上面有所有本班的上課摘要及很多訊息,可將之設為「我的最愛」喔! http://bw12a009.blogspot.tw/2013/04/201304113.html

          
12009班全體幹部敬上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歡迎報名~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



2013年暑期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即將自七月初,分別於台北、台中、雲林、嘉義、高雄等五地,展開二天半的研習課程。
福智文教基金會從 2010 年起,每年暑假均於北、中、嘉、南各區舉辦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研習課程內涵包括:關愛教育、觀功念恩、經典教育、家庭聯絡簿、健康生活、因果教育等主題,希望將在基金會學習的老師,其落實生命教育的心得與喜悅,分享給更多人,並透過教育理念之廣為流布,讓師生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純美,校園充滿愛與關懷。
歡迎有興趣的現職老師踴躍報名參加!相關課程介紹及歷年活動相片、影片、學員心得等,以及各區報名資訊,歡迎進入  2013 暑期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主題網頁 。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20130417課前通知(主任談道次引導4)


各位善友們,大家好:

上周四在風雨交加之際,老師們仍冒雨前來,堅持聽聞,令人隨喜讚嘆! 想是對法的學習與對生命的動轉,有著無比的希求吧! 風雨中,研討班熱烈的討論都特別感到溫暖與莊嚴了起來!特別感謝主任前來為我們將「道總建立」,做一深入淺出的闡釋。
   

上次研討進度 (LR P71LL4~ P72LL4) 隨喜永安老師精彩消文

     宗大師在「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正明因相」中,告訴我們為什麼要由下、中士道引導到上士道的原因:(接續上次紀錄)
10必須進入密乘: 以此共道淨相續已,定須趣入密咒,因入密乘速能圓滿二種資糧故。
11單修顯教的方式若於密乘非所能及,或因種性、能力微劣而不喜者,則應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12 進入密乘的次第若入密乘,則其依師之理更勝前者,因一切乘、特於密乘,珍重宣說此法。次由清淨續部,所說灌頂,令自相續成熟,捨命守護爾時所獲誓言、律儀;特若觸犯根本墮罪,雖可重受,然相續已壞,功德難生,是故莫為所染:亦不犯染諸支分罪,若有所染,應勿置之不理,應由懺悔、防護令其清淨。次於續部,應先導入下部有相瑜伽、上部生次瑜伽,任一;此堅固已,當學下部無相瑜伽,上部滿次瑜伽,任一。

Q & A
【灌頂的定義與目的】
素珍: 請問灌頂的定義與目的?
班長: 灌頂有其一定儀軌,之後有其必修行的法。比如學生要修老師的課,簽下選課單之後,仍須努力修學該門課,而最後有沒有過,仍須老師認可才算。亦即灌頂後,只是一種誓言(此誓句叫三昧耶,灌了頂要護持三昧耶戒誓句身),後續仍然必須努力修行,所以若只有灌頂的儀軌,是不會得到好處的。
《廣論》提到,如有清淨傳承的師長予以灌頂,與該師長結緣的好處是,弟子現雖尚不具足條件學習,有了此緣,生生世世,師長將會把你找回來在其座下繼續學習。但若無清淨、無傳承的師長主法,弟子也無條件,那就連結緣都不算了!

如若自己條件夠,具清淨傳承的師長就會出現,或先前的師長也會告訴你如何繼續去找下一位師長。如散財童子53參即是此例!比如世間學習彈鋼琴,隨著琴藝進步,老師就會幫你引介更高琴藝的老師來繼續教你。 

【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崑洲: 學習仍在道前基礎,請問如何將所學佛法,作為日常生活及個人行為在修正身心之基礎?
主任: 以法類分,現在大家的學習雖仍在道前,尚未進入下士道正式修行,但從另一角度分,其實從學習的第一天、聽聞軌理開始,即是在引導學習者修行了。

【以聽聞軌理為例-如何將斷器三過運用在與人溝通】
我們常在聽話時會恍神,或無法全心緣在對方所講的內容上,如此便會影響到感受對方欲表達的內涵。所以這是要練的,過程中此已是修行了!在學習上,或教或學,也會與我們的期待有關。以佛法言,以何動機或發心去聽,能聽到或講的就會不一樣,但我們卻常忽略自己是以何種動機心態去聽別人講話。從此一角度練習,與人溝通的過程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與差別,而別人更是會感受到此中差別的。

【以暇滿為例-不要浪費生命】
暇滿有三特色:義大、難得、易失。我們對於如何選擇過生活的取捨處: 若選擇現在以一直以來的習慣,或感受舒服的來過生活;與希望將來是可以過得更好的生活,其參考標準便會有所不同。暇滿的重點在於「對現有生活要善加利用」,另一重要概念是,「不要浪費這個生命」。但平常我們太容易依著自己的習慣與感受走,不太會注意是否浪費此一角度,容或是否浪費,標準不同,但隨著學習是可將之慢慢拉高的。

佛法一定要與生活結合,「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惠能~)所以,佛法必與世間境界結合,要在生活中不斷練習。所以,從學習廣論的第一天開始,以廣義言,就已是開始在修行了。

【主任闡釋道總建立】
整個道總建立從P68 LL4~ P72 LL4,更濃縮從P69 L3 ~ P71 L4,宗大師就已論述得非常清楚。道次第有兩種思考方法:
(1) 由上往下思考: 從果位得圓滿一切功德,一步步往前倒推,它前面所需的必要條件為何?
(2) 由下往上思考: 從我們現在凡夫開始,下一步應該如何走?步步走上去,走到最後成佛。

1)如:成佛 → 密乘(發菩提心 證空性),顯教行菩薩行(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發菩提心→利他→解脫生死→人天善果


一、成佛前題: 首先對於眼前(增上生)與畢竟(解脫與一切種智)的好處要先了解,才會有欲得心,所以要成佛先要看到成佛好處,然後發心要成佛,並真心感受到成佛的必要性,才會有真實欲得心,否則只是空言!

【成佛有何好處】
成佛可得
1. 上士道好處- 成佛 (行菩薩道的好處:幫助自他解決生死輪迴中所有的苦,也能體會中下士道的好處。)
2. 中士道好處- 解脫生死,解脫煩惱
3. 下士道好處 -增上生 (生死輪迴中現世的好處)

素珍: 這三士道,是重疊的,還是一個一個來的?
主任: 修時是一個一個來,事實上它是串在一起修的,所以講時需一個一個講, 修時亦會偏重某一個,但它必須串在一起修(廣論後面會提到)。它的核心在「發菩提心」,所以修上中下士道時,其皆為菩提心的支分,每次修支分時,皆須回歸、扣到核心「發菩提心」。

素珍: 在助人時,我們是在上中下士,哪一道?
主任: 幫助人世間的好事,還在下士道,但若助人之心,是希望幫助他人能走上最究竟的離苦得樂-成佛之道,則變為共下士道。

二、密乘  →
《廣論》中提到,發了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之後有兩個走法,可至圓滿成佛:
(1) 單修顯教的方式將六度四攝一直加深加廣,細節則未說得很清楚,但也有一些特殊法門,根器對了,修行會很快,如禪宗師長以棒喝令其開悟。

 (2) 進入密乘 修密的條件有二: 1發菩提心(真心利他,希望能盡除無明障礙來助人)2證空性(吃世間污垢物如吃山珍海味,但能達此條件者微乎其微,故雖未證得,至少是能通達、了解空性)。是故,修密的條件很高,未達條件而修,未蒙其利,反生其害,甚而產生更大執著。現在很多灌頂是結緣式的,真正要修,條件大都是尚不具足的。證空性在《廣論》「止觀法類」觀的很後面才談到,然而《廣論》只說對密法有興趣的可再往上修,一句話帶過,完全不講密法,所以《廣論》是顯教的。

法王說成佛雖兩條路,到最後還是要修密法,因為要成佛必須圓滿一切智慧,若只懂顯不懂密,如同有些智慧未曾圓滿體驗;所以未修密法而成佛非遍一切智智,是不遍的、是不可能成佛的。而密法在接近成佛處,很多細微處交代得非常清楚,而顯教很多是你要自己去體悟的。

三、行菩薩行(六度,四攝) →發菩提心→利他→
【所有的修行關鍵核心都在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利他的好處: 可得上士道好處(成佛)、中士道好處(解脫生死)、下士道好處(人天果報,生死輪迴中的種種好處)
※但若造善業時,沒有包括解脫生死,則仍只是一般人世間的好事,得人天果報的好處,仍在下士道。雖是下士,但若發心與目標是在成佛,則為共下士。
     為了成佛,修學很多中士道法類,則為共中士。
     上士本是要往上走,故無共上士。
     所以要發菩提心是要自他免於中下士所有痛苦
     所有的關鍵核心都在發菩提心,從下往上不斷一直修,使得每一次都增加發菩提心的力量。

四、解脫生死→
【如何清楚認識生死輪迴中的種種過患】
※在中士道要學習的是,清楚認識生死輪迴中的種種過患,了解佛法是以何角度來看待世間事是不好的,因為生死不好,所以必須要解脫。 
※有人說:「在人天快樂輪迴也很好啊!」 此論點在佛法是不成立的,因為只要在輪迴中本身就不會是快樂的。
※ 中士道中思惟苦諦 其中思惟生死總苦中的思惟三苦: 苦苦(不好的)壞苦指的是樂消失後會變苦(樂的境界壞滅),如狂歡後的落寞,美食吃不到或吃太多後,樂會變為苦。或許有人說: 「那我一直更換樂境,就會一直樂啊!」所以,接著談到行苦,這是誰都躲不掉的,指的是生命從出生到老死,生命一直過,心念不斷變化,被不自在推著走,想停都停不下來。只要仍在生死輪迴中,就永遠不自在!只有解決了生死輪迴、解脫生死,才有辦法自在。也唯有透過修行,行苦解決了,方能自在。如佛陀與阿羅漢已解脫生死,其生命已可自主,不會再被行苦推著走。

【為什麼生命會被推著走?】
是被煩惱推著走,因為有了不如意事,起煩惱,就會有行為造業,產生不喜歡的結果(業感果),又會造業(起惑造業),如此不斷循環,除非切斷此一環圈,否則就會一直被推著走;故中士道以粗的而言是解脫生死,以細的而言是解脫煩惱。

【修行最終都須回小向大】
※然自我解脫,證阿羅漢果僅是小乘,雖有慈悲心,但因為少了行菩薩道的歷練,助人能力不足,要成佛仍需回來修菩提心再上去,回小向大(回小乘的心向大乘的心),但如此一來,成就佛道就要花更多的時間。《法華經》中提到,有很多聲聞弟子經佛勸導,均都回來再修上去,但因要改掉小乘長久以來只顧自己的習氣,是更不容易的。
※淨土、禪宗法門,只要是大乘都是在這條道上的,只是各自強調修的重點不同, 到了淨土,環境較好,沒有惡趣,然阿彌陀佛講的還是這個成佛的道次第、每個道次第都必須經歷;然能往生淨土,亦屬不易。

五、人天果報
 下士道好處(增上生)是得人天果報(生死輪迴中的種種好處及生天生活過得較好) 。如何知道下士道的好處? 所以應修下士道的好處,才能體會下士道的好處。

總攝
1.        整個三士道談的是心,下士道對三寶的皈依心,中士道的出離心,上士道的菩提心,修習的是心態的改變,更還要有資糧(能力)。業造多少好壞事,其果報不盡相同,所以除了心態轉變,還要如實照著做,如中士道的出離心,是要將持戒的行為做到圓滿,修行能力才能上來。
2.        發菩提心之後不論顯密都需要行菩薩行,六度四攝,在此基礎之上,可以繼續加深加廣(顯教),或可修學密法快速成佛(密教)。並非修密法就不用修六度四攝,能修學密法的基本條件是發菩提心並對空性有相當了解。
3.        另,所謂發菩提心是為利有情願成佛,成佛也是上士道的目標,成佛可以說是上士夫的究竟利益。 但是發菩提心並尚未成佛,發菩提心的好處已經非常殊勝,例如快速淨罪集資,但功德尚未圓滿,成佛已經是究竟淨罪集資具圓滿功德,二者的利益還是不完全相同。


本周0418廣論進度
   P72LL3~ P76LL4 (法類:道前基礎:道次引導 & 下士道:念死無常)
         手抄稿: 第5
         消文分配:
         P72LL3 第二所為義 ~ P73L5 故不多錄 (第三組志美老師+第一組)
         P73L6 龍猛依怙亦云 ~ P74LL2 極為稀貴 (第一組)
         P74LL1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 ~ P76LL4 而正修習 (第二組)         

行政事項:
     201312春系列 八關齋戒 正行地點: 鳳山寺 正行日期:
第一梯6/1()~2 () 6/1 早上830前入座完畢 (課前受戒)
第二梯6/8()~9 () 6/8 早上830前入座完畢 (課前受戒)
本班建議梯次為第二梯 請老師們先將時間預留起來!

     46()~519()大悲精舍講經法會,開示者::甘丹赤巴法王 日  
   宗仁波切,歡迎各位同修至現場聽法。講經日期請上網了解。
   2013年甘丹赤巴仁波切講經法會(有重播) http://gtrpc.kindn.es/2013-4
     感恩俊昌班長為1209班設立的部落格 上面有所有本班的上課摘要及很多訊息,可將之設為我的最愛喔! http://bw12a009.blogspot.tw/2013/04/201304113.html

          
12009班全體幹部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