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12春009班網誌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20130417課前通知(主任談道次引導4)


各位善友們,大家好:

上周四在風雨交加之際,老師們仍冒雨前來,堅持聽聞,令人隨喜讚嘆! 想是對法的學習與對生命的動轉,有著無比的希求吧! 風雨中,研討班熱烈的討論都特別感到溫暖與莊嚴了起來!特別感謝主任前來為我們將「道總建立」,做一深入淺出的闡釋。
   

上次研討進度 (LR P71LL4~ P72LL4) 隨喜永安老師精彩消文

     宗大師在「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正明因相」中,告訴我們為什麼要由下、中士道引導到上士道的原因:(接續上次紀錄)
10必須進入密乘: 以此共道淨相續已,定須趣入密咒,因入密乘速能圓滿二種資糧故。
11單修顯教的方式若於密乘非所能及,或因種性、能力微劣而不喜者,則應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12 進入密乘的次第若入密乘,則其依師之理更勝前者,因一切乘、特於密乘,珍重宣說此法。次由清淨續部,所說灌頂,令自相續成熟,捨命守護爾時所獲誓言、律儀;特若觸犯根本墮罪,雖可重受,然相續已壞,功德難生,是故莫為所染:亦不犯染諸支分罪,若有所染,應勿置之不理,應由懺悔、防護令其清淨。次於續部,應先導入下部有相瑜伽、上部生次瑜伽,任一;此堅固已,當學下部無相瑜伽,上部滿次瑜伽,任一。

Q & A
【灌頂的定義與目的】
素珍: 請問灌頂的定義與目的?
班長: 灌頂有其一定儀軌,之後有其必修行的法。比如學生要修老師的課,簽下選課單之後,仍須努力修學該門課,而最後有沒有過,仍須老師認可才算。亦即灌頂後,只是一種誓言(此誓句叫三昧耶,灌了頂要護持三昧耶戒誓句身),後續仍然必須努力修行,所以若只有灌頂的儀軌,是不會得到好處的。
《廣論》提到,如有清淨傳承的師長予以灌頂,與該師長結緣的好處是,弟子現雖尚不具足條件學習,有了此緣,生生世世,師長將會把你找回來在其座下繼續學習。但若無清淨、無傳承的師長主法,弟子也無條件,那就連結緣都不算了!

如若自己條件夠,具清淨傳承的師長就會出現,或先前的師長也會告訴你如何繼續去找下一位師長。如散財童子53參即是此例!比如世間學習彈鋼琴,隨著琴藝進步,老師就會幫你引介更高琴藝的老師來繼續教你。 

【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崑洲: 學習仍在道前基礎,請問如何將所學佛法,作為日常生活及個人行為在修正身心之基礎?
主任: 以法類分,現在大家的學習雖仍在道前,尚未進入下士道正式修行,但從另一角度分,其實從學習的第一天、聽聞軌理開始,即是在引導學習者修行了。

【以聽聞軌理為例-如何將斷器三過運用在與人溝通】
我們常在聽話時會恍神,或無法全心緣在對方所講的內容上,如此便會影響到感受對方欲表達的內涵。所以這是要練的,過程中此已是修行了!在學習上,或教或學,也會與我們的期待有關。以佛法言,以何動機或發心去聽,能聽到或講的就會不一樣,但我們卻常忽略自己是以何種動機心態去聽別人講話。從此一角度練習,與人溝通的過程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與差別,而別人更是會感受到此中差別的。

【以暇滿為例-不要浪費生命】
暇滿有三特色:義大、難得、易失。我們對於如何選擇過生活的取捨處: 若選擇現在以一直以來的習慣,或感受舒服的來過生活;與希望將來是可以過得更好的生活,其參考標準便會有所不同。暇滿的重點在於「對現有生活要善加利用」,另一重要概念是,「不要浪費這個生命」。但平常我們太容易依著自己的習慣與感受走,不太會注意是否浪費此一角度,容或是否浪費,標準不同,但隨著學習是可將之慢慢拉高的。

佛法一定要與生活結合,「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惠能~)所以,佛法必與世間境界結合,要在生活中不斷練習。所以,從學習廣論的第一天開始,以廣義言,就已是開始在修行了。

【主任闡釋道總建立】
整個道總建立從P68 LL4~ P72 LL4,更濃縮從P69 L3 ~ P71 L4,宗大師就已論述得非常清楚。道次第有兩種思考方法:
(1) 由上往下思考: 從果位得圓滿一切功德,一步步往前倒推,它前面所需的必要條件為何?
(2) 由下往上思考: 從我們現在凡夫開始,下一步應該如何走?步步走上去,走到最後成佛。

1)如:成佛 → 密乘(發菩提心 證空性),顯教行菩薩行(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發菩提心→利他→解脫生死→人天善果


一、成佛前題: 首先對於眼前(增上生)與畢竟(解脫與一切種智)的好處要先了解,才會有欲得心,所以要成佛先要看到成佛好處,然後發心要成佛,並真心感受到成佛的必要性,才會有真實欲得心,否則只是空言!

【成佛有何好處】
成佛可得
1. 上士道好處- 成佛 (行菩薩道的好處:幫助自他解決生死輪迴中所有的苦,也能體會中下士道的好處。)
2. 中士道好處- 解脫生死,解脫煩惱
3. 下士道好處 -增上生 (生死輪迴中現世的好處)

素珍: 這三士道,是重疊的,還是一個一個來的?
主任: 修時是一個一個來,事實上它是串在一起修的,所以講時需一個一個講, 修時亦會偏重某一個,但它必須串在一起修(廣論後面會提到)。它的核心在「發菩提心」,所以修上中下士道時,其皆為菩提心的支分,每次修支分時,皆須回歸、扣到核心「發菩提心」。

素珍: 在助人時,我們是在上中下士,哪一道?
主任: 幫助人世間的好事,還在下士道,但若助人之心,是希望幫助他人能走上最究竟的離苦得樂-成佛之道,則變為共下士道。

二、密乘  →
《廣論》中提到,發了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之後有兩個走法,可至圓滿成佛:
(1) 單修顯教的方式將六度四攝一直加深加廣,細節則未說得很清楚,但也有一些特殊法門,根器對了,修行會很快,如禪宗師長以棒喝令其開悟。

 (2) 進入密乘 修密的條件有二: 1發菩提心(真心利他,希望能盡除無明障礙來助人)2證空性(吃世間污垢物如吃山珍海味,但能達此條件者微乎其微,故雖未證得,至少是能通達、了解空性)。是故,修密的條件很高,未達條件而修,未蒙其利,反生其害,甚而產生更大執著。現在很多灌頂是結緣式的,真正要修,條件大都是尚不具足的。證空性在《廣論》「止觀法類」觀的很後面才談到,然而《廣論》只說對密法有興趣的可再往上修,一句話帶過,完全不講密法,所以《廣論》是顯教的。

法王說成佛雖兩條路,到最後還是要修密法,因為要成佛必須圓滿一切智慧,若只懂顯不懂密,如同有些智慧未曾圓滿體驗;所以未修密法而成佛非遍一切智智,是不遍的、是不可能成佛的。而密法在接近成佛處,很多細微處交代得非常清楚,而顯教很多是你要自己去體悟的。

三、行菩薩行(六度,四攝) →發菩提心→利他→
【所有的修行關鍵核心都在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利他的好處: 可得上士道好處(成佛)、中士道好處(解脫生死)、下士道好處(人天果報,生死輪迴中的種種好處)
※但若造善業時,沒有包括解脫生死,則仍只是一般人世間的好事,得人天果報的好處,仍在下士道。雖是下士,但若發心與目標是在成佛,則為共下士。
     為了成佛,修學很多中士道法類,則為共中士。
     上士本是要往上走,故無共上士。
     所以要發菩提心是要自他免於中下士所有痛苦
     所有的關鍵核心都在發菩提心,從下往上不斷一直修,使得每一次都增加發菩提心的力量。

四、解脫生死→
【如何清楚認識生死輪迴中的種種過患】
※在中士道要學習的是,清楚認識生死輪迴中的種種過患,了解佛法是以何角度來看待世間事是不好的,因為生死不好,所以必須要解脫。 
※有人說:「在人天快樂輪迴也很好啊!」 此論點在佛法是不成立的,因為只要在輪迴中本身就不會是快樂的。
※ 中士道中思惟苦諦 其中思惟生死總苦中的思惟三苦: 苦苦(不好的)壞苦指的是樂消失後會變苦(樂的境界壞滅),如狂歡後的落寞,美食吃不到或吃太多後,樂會變為苦。或許有人說: 「那我一直更換樂境,就會一直樂啊!」所以,接著談到行苦,這是誰都躲不掉的,指的是生命從出生到老死,生命一直過,心念不斷變化,被不自在推著走,想停都停不下來。只要仍在生死輪迴中,就永遠不自在!只有解決了生死輪迴、解脫生死,才有辦法自在。也唯有透過修行,行苦解決了,方能自在。如佛陀與阿羅漢已解脫生死,其生命已可自主,不會再被行苦推著走。

【為什麼生命會被推著走?】
是被煩惱推著走,因為有了不如意事,起煩惱,就會有行為造業,產生不喜歡的結果(業感果),又會造業(起惑造業),如此不斷循環,除非切斷此一環圈,否則就會一直被推著走;故中士道以粗的而言是解脫生死,以細的而言是解脫煩惱。

【修行最終都須回小向大】
※然自我解脫,證阿羅漢果僅是小乘,雖有慈悲心,但因為少了行菩薩道的歷練,助人能力不足,要成佛仍需回來修菩提心再上去,回小向大(回小乘的心向大乘的心),但如此一來,成就佛道就要花更多的時間。《法華經》中提到,有很多聲聞弟子經佛勸導,均都回來再修上去,但因要改掉小乘長久以來只顧自己的習氣,是更不容易的。
※淨土、禪宗法門,只要是大乘都是在這條道上的,只是各自強調修的重點不同, 到了淨土,環境較好,沒有惡趣,然阿彌陀佛講的還是這個成佛的道次第、每個道次第都必須經歷;然能往生淨土,亦屬不易。

五、人天果報
 下士道好處(增上生)是得人天果報(生死輪迴中的種種好處及生天生活過得較好) 。如何知道下士道的好處? 所以應修下士道的好處,才能體會下士道的好處。

總攝
1.        整個三士道談的是心,下士道對三寶的皈依心,中士道的出離心,上士道的菩提心,修習的是心態的改變,更還要有資糧(能力)。業造多少好壞事,其果報不盡相同,所以除了心態轉變,還要如實照著做,如中士道的出離心,是要將持戒的行為做到圓滿,修行能力才能上來。
2.        發菩提心之後不論顯密都需要行菩薩行,六度四攝,在此基礎之上,可以繼續加深加廣(顯教),或可修學密法快速成佛(密教)。並非修密法就不用修六度四攝,能修學密法的基本條件是發菩提心並對空性有相當了解。
3.        另,所謂發菩提心是為利有情願成佛,成佛也是上士道的目標,成佛可以說是上士夫的究竟利益。 但是發菩提心並尚未成佛,發菩提心的好處已經非常殊勝,例如快速淨罪集資,但功德尚未圓滿,成佛已經是究竟淨罪集資具圓滿功德,二者的利益還是不完全相同。


本周0418廣論進度
   P72LL3~ P76LL4 (法類:道前基礎:道次引導 & 下士道:念死無常)
         手抄稿: 第5
         消文分配:
         P72LL3 第二所為義 ~ P73L5 故不多錄 (第三組志美老師+第一組)
         P73L6 龍猛依怙亦云 ~ P74LL2 極為稀貴 (第一組)
         P74LL1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 ~ P76LL4 而正修習 (第二組)         

行政事項:
     201312春系列 八關齋戒 正行地點: 鳳山寺 正行日期:
第一梯6/1()~2 () 6/1 早上830前入座完畢 (課前受戒)
第二梯6/8()~9 () 6/8 早上830前入座完畢 (課前受戒)
本班建議梯次為第二梯 請老師們先將時間預留起來!

     46()~519()大悲精舍講經法會,開示者::甘丹赤巴法王 日  
   宗仁波切,歡迎各位同修至現場聽法。講經日期請上網了解。
   2013年甘丹赤巴仁波切講經法會(有重播) http://gtrpc.kindn.es/2013-4
     感恩俊昌班長為1209班設立的部落格 上面有所有本班的上課摘要及很多訊息,可將之設為我的最愛喔! http://bw12a009.blogspot.tw/2013/04/201304113.html

          
12009班全體幹部敬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