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12春009班網誌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2012/5/24上課摘要紀錄


     12009-大專教授廣論研討班
一、讚頌「聽聞」描述當學法者聽見一聞所未聞之法時,心中生起如石破天驚般的感動,經由聽聞善知識傳遞而來佛陀的教言,當可得到『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的殊勝利益,而心生歡喜。
二、禮佛禮敬佛陀,累積資糧,恭敬聖者,身心調攝。
三、複習上週廣論進度  廣論P.15L7-P15L11
    *科判:【表四】甲三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乙一  聽聞軌理
                         丙一 思維聞法所有勝利
                             丙二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丙一 思維聞法所有勝利
     
 ◎何為勝利?佛法修學過程常先中指出學習的勝利(殊勝利益),讓學者認識學習的好處、產生想學習的拉力;反之指出不學習的過患,讓學者認識不學習相對的壞處,產生欲學習的推力。當沒得到勝利時,學者就已經身處在過患之中,沒有中間地帶,由此凸顯得到勝利的必要性。例如:透過聽聞可得到聞法勝利;反之若沒聽聞,將產生種種未聞法的過患,如“具眼亦莫見”(睜眼的瞎子)看出去的世界極易扭曲、看錯。佛法論及若學者不是持正確的見解,那所持的見解必定在錯誤的一面,沒有中間地帶。
         
四、本週研討進度:
丙二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P16L8~LL1)
     消文: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謂
應無雜染
                   - 離高舉者:由六事而聽聞之
                          應時聽聞 發起恭敬 ƒ發起承事 不應忿恚 隨順正行
                          不求過失
-      離輕蔑雜染者: 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

不應作意法師五處
戒穿缺 種性下劣 ƒ形貌醜陋 文辭鄙惡 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學習重點:佛陀是一百分之百的覺者,並將其經驗傳遞給我們,我們可以藉由佛陀教導的法認識生命真相,在聽聞法之後,我們即可由無明(對真相錯誤認知)轉為明,因此只要將所聽的法一一聽懂、實踐,無明就完全被去除。有一在暗室中點燈的比喻,當暗室中燈一打開,光明就出現;燈一關,就完全處在黑暗中。我們透過不斷地聽聞,生命就猶如由無明邁向明的過程。那為何要對法及法師恭敬、承事呢?因法是佛陀傳下來的證悟經驗,而將說法的法師看成等同佛陀親自來講,學者即能得到如同佛陀親自為我們講法般的好處,關鍵都由學者自心的恭敬度所決定。因此宗大師的教導、所有有經驗的修行者都指出,學者在學習過程對老師有幾分的恭敬、承事,就能得到多少分相對的回饋,好處都是自己得到的。
                                
       聽師父開示(音檔)(10B手抄搞P53LL1~P54L11)

     丙三: 正聽軌理
               消文:丁一: 斷器三過 (P17L1 6L8~LL1)
              
覆器                                                     
汙器
漏器
器倒覆                                         
縱向上然不潔淨
雖淨潔若底穿露
天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
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不能承辦餘須用事 
雖不為不淨染污,然不住內,當瀉漏之
如是雖住說法之塲,然不屬耳 
                                          
或雖屬耳然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
雖無上說彼等眾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                                                                           
對治
經說三語:諦聽聞                                                           
菩薩地論:專注屬耳                                           

希於徧知

意思念之
意善敬住



Q&A

        建中:發起承事,應該如何理解?
        班長:當學生的心都緣在師長身上,揣摩師長有何需求,進而去完成、即是承事。小至主動倒一杯水、把座位排好、黑板擦乾淨,到課前先替老師設想、主動檢查教室投影機可否使用,都是一種承事。
       
    二元對立的辯證
        素珍:剛談到二元對立,沒有中間地帶, 好處沒有得到, 相對的就是得到壞處,               學生考100分, 得到100分的好處,考60分得到60分的好處、與缺40分的               壞處,請問所謂沒有中間地帶指的是甚麼?
班長:此與考試答題得分的概念不同。當你學會一個概念即是明、清楚了。當你沒有學會,你就是處在暗的過程。亦即,當你得到勝利、就得到明,沒得到勝利即是處於過患的那一邊,意即你沒有得到明那一邊的好處。如一邏輯非是即非

素珍:再請問,以燈光作比喻,較暗的燈比之於較亮的燈、應也有一些較昏暗之處;又個位數的加法學會了,尚不會二進位,請問此對加法的學習而言是明或暗?
主任:0-100分以數量而言,是有程度上不同的差別。以性質而言,若其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性質,那麼可能、不是這邊就是那邊;但其性質若非完全相反,有可能是三種性質、三選一,就非二元對立的。 所以應視事物性質而言,並非每一種事物都是二元對立的。若此事是二元對立特質,那的確不是這邊就是那邊。佛法所講的,有勝利和有過失,二者是直接敵對的,在此處指的是這種特質,有得到好處就是處於勝利面,沒有得到好處即是處於過失面,它是兩種特質對立的二元論;廣論中所說,要不有得到,否則就是沒有得到,以沒有得到這個特質而言,相對於得到、它就是一種過失的狀況。

志美:佛法是否談的是一種究竟真理的事情?不是懂就是不懂,不是接受就是不接受,在明的這一邊懂了,就是勝利;在不明的這一邊就是不懂、就是過患。因為就佛法而言,它就是一種真理,可否這樣理解?
主任:是可以這樣想,當有一標準在時,不是在標準之上、就是在標準之下, 所以不是勝利就是過失。但這標準是否就是最絕對、最完美的呢? 倒不一定,但有一衡量標準時,就是「過」 、或是「不過」,過就是一種勝利、沒過就是一種過失。 是的,老師的想法是可以這樣想的。再舉例而言,對於一個案子不是同意就是不同意,有做到、就是有得到這個的好處,沒做到、就是得到沒做到的一個過失,基本上它是有一衡量標準的,角度是二選一。但是,若是今天的議案是三案併陳時,標準就是有三個角度去選擇。若是今天的案子,只考量符合或不符合,就是二選一。

玉華:暗中開燈,再昏暗,也是某一種程度暗的消失,亮一點,是另一種暗的消失,是否可由此看明暗的對立?想請問的是:每個量是否同時存在質?昏暗的燈,是一種暗的消除、也是一種亮,仍是有層次的亮,考量量時是否要同時兼顧質在裡面?
志美:可是程度或層次的質,就是量不是質。
玉華:是啊!不管是昏暗或明亮就是亮,黑暗還是被消除了!
志美:質與量是不同類別!是不可以混在一起的! 昏暗的亮和很亮的亮,還是不一樣!
玉華:某種暗還是不見了!

淳亮:信上帝得永生 何為信? 可以信很多,可以一點信,上幾次教堂是信?就宗教言,行動了就是信、就是有,沒有行動就是不信、就是沒有。在門外就在門外,在門內就是門內,起心就是有起心,沒有起心就沒有起心,想到就是想到,沒想到就是沒想到,想到那一刻就亮了,沒想到就忘記了、就沒有了。到死了都是沒有,反正到死中間的每一天,有想到那一天就是亮一點,沒有想到那一天就是暗一點,明與無明,所謂的二分法還是說得通。
主任:此問題再繼續問下去,有想到就是明,沒想到就是暗,一年中有些人想到的天數比較多,有些人想到的天數比較少。在這特質上,有明與暗,在這數量上,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 。

淳亮:來此上課,讓我想到,六祖壇經裏的神秀與慧能,多半想到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不來的話,你就沒有機會掃。而慧能的沒有塵埃,境界離我們太遠。(註:「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一大燈炮或是一太陽,永久照亮。而我們就是要掃地的。

    斷器三過的討論
主任:想問老師們,學生在課堂中最常犯的是是哪一種?出回家作業,是要讓學生器漏會得少一點。(漏器中指的或雖屬耳,然有邪執) 此處的邪,指的是錯誤,有錯誤的執取,非正邪的邪。 是心中有其自己預設的想法, 聽的時候,便不會聽到正確的內容,這是此處指的邪執。
志美:讀到這一段對自己受用最大,以前常參加一些workshop, 也常常有自已的意見,就愛與教課的老師辯論 。

素珍:我想到,邪執是自己的想法,另一種是批判性的思考。這兩者間的差異何在?
          課堂中,也會希望學生有其自己的思考,不是對我所說的全盤接收。
主任:的確,希望學生有其智慧,自己的思惟,不要像聽見了但並沒有真正聽見。此與預設立場有何不同? 前提是,要先把對方聽清楚,再將自己的想法與之比較,這是可以的。若先有預設立場,在聽的時候會聽不清楚,差別在此。聽清楚了,要反駁、再反駁。如開會時,先不預設立場,先忍下,才能聽清楚,不陷入攻守的狀態,或許會發現別人的意見,對自己也有所幫助的。

六、【心靈對話】 要不要給乞丐錢?
主任:曾經看見陸橋的乞丐、公車站上面自力救濟的人,他寫我是殘障,然後呢家裡面有些什麼,好像要求救,那麼請問這種情況,你到底做不做?去做,似乎是鼓勵這些人在這裡呀阻礙;不做,又好像那也說不過去。大家有否碰到這種狀況?
    文乾:有賣玉蘭花的,有在醫院賣筆的,有以殘障之名乞求的,有穿袈裟托缽的,常感              困惑,不知該怎樣做是較好的?
師父開示:是,世間往往有很多事情,是兩難。所以對一個學佛的佛弟子來說,我們要想把世間所有的事情,擺得四平八穩,不可能!那怎麼辦呢?我有一個次第,根據次第一步一步地向上提升,到究竟圓滿的這種狀態。因此碰見剛才這種問題,你覺得這個人好可憐,你掏出錢來,很好。也許你覺得今天這個人阻礙在這裡,為了避免鼓勵他繼續在此擋路,你不給錢,因為用心是對的,也很好。再進一步,能將之轉至救濟的團體,也很好。所以從不同的角度,能夠以推己及人的心情去看的話,這件事情多多少少都是一個解決方案。
    
學員分享:
   文乾: 一同事找大家參加法會,每次都被要求交2000元,之後甚有更多的捐獻,買東             西供供奉等,該以何種角度視之,判斷之?
主任: 佛法的判斷,主要是從內心判斷。內心是善良的,是恭敬的,是助人的,那是好          的,假如你內心是,傷害別人的,是自私的,是煩惱很重的,那就是不好的。若是以良善的恭敬的心供養則是好的,若是以不樂意的捐款,或是很大壓力的,是以一種不良的動機捐款,它是會有副作用的,有不好的效果的。供養與捐錢也是要有智慧、要評估一下,自己對對方的信心是否真實的?內心的起心動念是否善良?如常師父開示,給乞丐錢很好,怕影響交通而不給也是好的,重點以眼前自己心念動機來判斷。

森林:以前聽過一個公案,佛陀與其大弟子為就度人說法,此人不聽佛陀的話,而聽大弟子的話,概因其前世曾結過善緣之故,因為因果關係,所以說的法,此人願意聽。今日有些人,看其順眼就想給他錢,這是否跟之前結的善緣、惡緣有關? 就法師的供養部分,若很歡喜其說的法,就會很想供養。或有些法師就是歛得到錢財,是前輩子他積了很多福德,這輩子別人來償還給他?
文乾:從供給的角度,所得有限,供養過多恐影響其之後的家庭,甚至造成社會的災難。公平性言,實不應該如此!
主任:很好!從不同的角度,從過去生業果角度,從實際的考量,影響到家庭的生計。實際上,要考慮的角度的確很多。如常師父說的,一開始要處理得四平八穩的確不容易,但以眼前好壞標準的判斷,可以放在自己的起心動念,再逐漸做到不同的層次。我想這是一個可以讓我們腦力激盪的地方!

七、大專營宣導(胡純老師帶同學至教室宣導)

八、迴向:願此殊勝功德,迴向法界有情,淨除一切罪障,共成無上菩提。

Homework
下周進度
法類:聽聞軌理 ()
     廣論P17L8~P18L7
     音檔:10A2106~11B6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