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12春009班網誌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十二因緣_支分略攝



【第二支分略攝者】                                                                                    全球廣論/全球共學 (參考)
■印度達蘭沙拉辯經學院校長 洛桑‧嘉措仁波切開示
■時間:一九八八年四月五日
■地點:洛杉磯大覺蓮社
■出處:《福智之聲》第十四期第五頁
 
  十二因緣,以六因六果的內涵,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推演,形成生命流轉中之種種雜染痛苦。這十二支以「無明」為根本。無明者,以不能明見真理,妄執非可親近、非是事實(「非親實」)以為可親近、真實。由此妄執,而雜染行為(「行」)因之開始。此或善或惡的業行,形成了六道升沉。其中善惡又各分上、中、下三品:造作極惡、中惡、小惡,則招感地獄、餓鬼、畜牲等差別三道;造作小善、中善、上善,則依次感生人間、天上及色、無色等界。
 
一、能引支:這六道升沉,不管何界,均係植因於無明所招之業行,在心地投下一種潛在的影響力而成。之所以稱為「潛在的影響力」,就如同一粒種子埋在土中,具有生長成一株與此種子相應狀態的植物(如麥種生麥、稻種生稻)的潛在能力,但要等到因緣具足時,才能生長一樣。又如肺結核,雖感染了病菌,但由於服藥或其他原因(如身體健康,抵抗力強…),將病菌制伏住了,故一時未發病。然而一旦制伏力去掉,漸漸地病勢就發展出來了。所以未發病前,不是沒有病菌,只是潛在未發。若得一良醫診查,始能查出潛在之病是否治療,乃至病勢發展到了什麼程度。今此業行也如此微小病菌一樣,如未根除,雖看不見,到時與成長之緣相應,就能發展而長大。
 
  我們過去無始劫來,都積集了無量多的行業,潛藏在各人心識中,以後會一個接一個漸次發展,生長成相應的果報。所以由十二因緣形成的生死輪轉,首分三部份:初為「無明」。由此為緣,導引出業行(善、惡、無記種種行為)。由此行為──「業」為緣,而引生「識」(具有成長為現行果報的潛在勢能)。此三為引發新生命的一種潛在力量,我們稱之為「能引因」(與所引之「識」、「名色」等相待而言)。
 
二、能生支:現在跳到十二支中的第八「愛」、第九「取」、第十「有」三支來看。前述之「能引因」──種子識──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有一種力量在其間不斷地增長、再增長,才能使此種子成長。但,是什麼力量使此潛力增盛呢?此即第八支「愛」(好樂、渴愛),由於這種好樂,喜好力量不斷加強,使此潛在勢力一直增盛。此種喜好之心力,漸形增盛,發展成心理強有力的渴愛,那種一心求取的欲望,即第九支「取」。比如一個老年人,漸趨於死亡的過程中,呼吸慢慢感覺困難,此時他心裡會產生一種狀態,凡屬其所重要的東西,例如:財產、地位、房屋等等,會於心裡現起(此業行之現行生起)。那種心相,於臨死之際會因執著、放不下而不斷懸念,此即為「取」著。如一屠夫,到時他會回憶起屠割畜口的喜好。又若其喜好享受暖和的陽光,他會一心嚮往暖陽,同時感到寒冷不已。反之,歡喜冷者,則盼寒而感到熱逼。
 
  此八、九「愛」、「取」二支,因於喜好、執著由此增盛,造就極強有力的執取不捨,使以前業行遺下的潛在識種增盛,成為新生命之生起力量,此即第十支「有」。那是使以前某一種潛在的生長種子(「識種」),經愛、取不斷滋潤增長,達到圓滿成熟階段,而形成生起新生命的狀態。
 
  今由此「愛」、「取」、「有」三者,使以往「無明」、「行」、「識」三支所產生的「能引因」,成為必定生起之狀態。(故愛、取、有三支稱為「能生因」。)
 
  以上六支圓滿,下一剎那即進入中陰身,即下一新生命的起點。所以稱為「中陰身」者,因為它已全具下一生新生命的形態,但尚無實質之色身。此身不是質礙之物,所以不受種種有形質礙物質的阻擋,可以來去自如,瞬息萬里,心念所到之處,即到該處。那時不像我們現在的人身,而像在夢中一樣,說不上有什麼實質身體,但照樣可以清晰的看到日月等等。
 
  像這種不受質礙影響、隨意去來的中陰身現起後,他並不知道自己已進入中陰身階段。隨後,他會感悟到自己已死,於是開始惶恐,並盡力尋求重獲新生。由此力量,最後使他入胎。但他所見到的並非母胎,而是如宮殿等,其中並有種種園庭。(所現宮殿等,隨各人業力而有差別。)入胎時刻,為父母相交時,父精、母卵及嬰兒神識三相和合而成新生命;此為結生相續之始。
 
  中有之識與精卵的結合,還須有一強大的黏著力(磁力、吸著力),此即其前之「有」(由前愛染與執取增長所成,乃產生新生命的一種強大勢能),若無此力,中陰仍將離開,無法於此附著;具此力故,中陰為之所黏而成結生相續,中陰即滅。
 
  此中陰身(中有)滅時,當下就產生昏睡過去的狀態,緊接著即進入「生」支,入胎而開始下一期生命。(十二因緣中沒有列入「中有」,在第十「有」支以下,即接第十一「生」支。)
 
三、所引支:今再回到前面第四「名色」支。即受胎後所起精神狀態及心理的性質狀態二者。此中「名」者,即由前業所使,相續而來的一種心理活動狀態;「色」者,則此心理活動依托之處,只是極微細的一個依托點而已。這也就是新生命的開始,大約是初結生至數週間之狀態。所以「名色」只是心、色結合而已。目前我們可以在醫學上看到其大致狀態。
 
  再後,則手足、五官等漸次發展,此為第五「六入」支,其中發展,佛陀教法開示與當今科學的發現,大致無異。(然根據佛法所示,此相續發展成長,係由於以往業力推動所致;以科學眼光看,則為營養所使。)此胎兒前期為「名色」;漸漸發展到後期,其體之形象發展時,則為「六入」。在此階段,「六入」只是六種器官(六根),而與六根相應之六識則尚未具足。
 
  由此,漸漸地六識身與六入相應之識身──色、聲、香、味……亦生。繼之,觸覺亦起。但只有觸覺的特性,而尚不能分辨觸覺之粗糙、柔軟、痛苦、快樂。此為第六位「觸」。再次發展,就能感覺出粗、細、苦、樂之感。這感受將會一生持續下去,直至生命終結。此即吾人現今存在的狀態。
 
四、所生支:上面所述的「生」支,其實具有二種行相:一為第七「受」支,一為第十二「老死」支。所以第四至第七等四支(「名色」、「六入」、「觸」、「受」)為「所引支」。即前「能引支」之所引生者。而十一「生」、十二「老死」二支為「所生支」,即由前面之因果次第而徹底圓滿完成一期生命。
 
  問:我們現在在何處(屬何支)?
  答:現在我們就在這第七支「受」中,且正在造作大量的行業,造作無量無邊,招感未來,新生命相續的因種(「因位識」)。
 
     以上所示,為從前一因(支)到後一位(支)層層演進,因果相連,十二因緣圓滿生命相續的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