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量論》是法稱論師為解釋陳那菩薩之《集量論》而造之義疏也。內容分為四品:第一、自義比量品,解釋立論者自身引生比量
智必要條件(正因等)。第二、成量品,解釋《集量論》的歸敬頌義,成立如來為世間之定量。第三、現量品,現量乃比量所依止之基礎,本品廣釋現量之定義、差別及似現量等。第四,他義比量品,廣釋能立因等之得失,闡明使他人引生比量智之方便。
傳說陳那菩薩寫
《集量論》禮讚文時,大地搖動了六次,非常殊勝。他寫下禮讚文後就去托缽,回來後發現文句被擦掉,他就又寫了一次,並且註明這是很有意義的事,不要隨意亂動。但是他回來後發現文句還是被擦掉,經過了幾次,後來他就寫:「你若想與我爭論就留下來,否則不要妨礙我做有意義的事。」果然回來後,就碰到一外道,二人就進行辯論,外道辯不過陳那菩薩,但是外道有神通,就顯現神通,陳那菩薩也拿他沒辦法。
那時,陳那菩薩認為自己是一個大乘修行者,卻連一個眾生也沒法調伏,就說:「輪迴這麼苦,我沒法延緩輪迴的時間,眾生的心又到處飛揚,我還是放棄菩提心來斷除輪迴。」然後他就發誓:當他將寫作的石板拋向天空,在石板落下之時,他便放棄菩提心。他拋出石板後,久久都不見石板落下,抬頭一看,是文殊菩薩抓著石板,並勸他不要放棄,應該繼續寫下去,且說到「你的作品會成為後代的眼目」。
他馬上唱出一首詩:「輪迴這麼艱難,我沒辦法延緩它,眾生又如此難調伏,我還是做有利自己的事,菩薩您是知道這種情況的,可是您都不來加持,我還有什麼辦法。」文殊菩薩就答應:「在你還沒登地前,我會隨時照顧你。」所以文殊菩薩就如真人般顯現,當他的師長指導他。於是陳那菩薩就在山洞中完成《集量論》。
幾代以後,法稱論師, 即《釋量論》的作者,原先是外道,看到陳那菩薩這本《集量論》後,覺得非常棒,就從外道變成佛教徒,也因為對此書仍有疑惑,所以就積極尋找懂《集量論》的人,想打開疑惑。當時他就找到陳那菩薩傳承中最優秀的弟子,向他請教。那位弟子講第一次時,法稱論師不大滿意,講第二次時,法稱論師認為他講說的內容與陳那菩薩說的完全不一樣,看出很多破綻;講第三次時,法稱論師對《集量論》的理解就已經超過他,所以那位弟子的講說沒辦法滿足法稱論師,可是法稱論師自己讀不懂書中許多外道的觀點,無奈的情況下,只好去找外道。他在外道那裡當了十二年的弟子,將外道的一些觀念弄清楚後,回來自立門戶,將外道的觀點加以破除。
那時他所向無敵,也因此他的論著—《釋量論》得到普遍的宏揚,幾乎可將佛教與《釋量論》劃上等號。因為《釋量論》是解釋《集量論》的論著,將《集量論》發揚光大,所以說量論的源頭是陳那菩薩,而宏揚廣大的是法稱論師。
《集量論》到底說了什麼?它講的就是現量、比量等,即為了讓自己達到量或為了得到正確答案,解決的方法上有二系統,教導別人的方法也有了二套。內容主要有六項,最主要就是講這四項,有些注解四種內容都解釋了,有些則只講了一部份,《釋量論》基本上對這四項都做出解釋,也因此成為解釋最廣的一本書。法稱論師的智慧非常高,號稱有同時與十人辯論過,所以著作雖然不似陳那菩薩所寫的那樣艱澀,但也難以理解。對一些有智慧的人來說,可能可以說它已經非常圓滿的解釋了《集量論》,但對大部份的人來說,《釋量論》仍十分艱澀難懂。在著書當代,法稱論師的論著被送往各大寺院傳閱,因為論著很艱深,多數的人看不懂,或有看得懂的人,但是出於嫉妒,就故意貶說這是有問題的論著,而將論書綁在狗尾巴上,與狗一起遊街,加以羞辱。
之後,法稱論師自己也教了很多有成就的弟子,可是他們對《釋量論》的理解沒有一個讓法稱論師滿意的。最後,他讓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寫《釋量論》的解釋,弟子寫了一次交上去,他把它就丟到河裡,也就是不滿意到極點的意思,要弟子重寫;弟子重寫之後,他又不滿意,就把它燒了,又讓弟子重寫;第三次還是不滿意,可是沒有辦法了,無奈之下,法稱論師寫了「如衆河流歸大海,吾論隱沒於自身」,意思是《釋量論》的這些內容出自於法稱自己,最後又回歸法稱自己—他人無法學會之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