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12春009班網誌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2012/5/31上課摘要紀錄


    12009-大專教授廣論研討班
一、複習上週廣論進度 廣論P16L7~P17L7
    *科判:【表四】甲三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乙一  聽聞軌理
                         丙一 思維聞法所有勝利
                             丙二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丙三 正聽軌理
                               丁一 斷器三過
                               丁二 依六種想
二、本週研討進度:
丁二 依六種想 (P17L8~P18L7)   
   消文:1於自安住如病想者。   2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   
 3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 4於殷重修起療並想者。
       聽師父開示(音檔)手抄P68LL1—P69L7 (10B2207 ~2312)
                         
手抄P80L7—P81LL13 (11A0755~1032)
                          手抄P85LL4—P86-L8 (11A1700~1830)
                        手抄P94L2—P94LL1  (11B0457~0624)
Q&A
       主任: 從小到大我們最聽誰的話? 為什麼?
            可以發現我們對與自己有關的話比較會注意聽。如聽醫生的話,因與我們生病健康
            有關。開會時,別人報告與我們無關時,就會開始分神。聽課時,老師說的話跟
            我想學的有關,我就會認真聽,或他所說的內容對我有好處,也較易聽進來。這幾
            次課提到,把自己安住如病人的想法及於說法法師或上課老師如醫想,因所說的內
            容對我是有幫助的、是像藥一樣的東西,這時就能聽得很好,此乃聽聞的正確態度。

       素貞:請問 因地當中,這因地是甚麼概念?
       主任:此處用詞較廣,還在努力過程中、還在種因階段,稱為因地。佛法提到任何事情有因有緣,因緣尚未感果之前都叫因地,已呈現結果的,是為果地。

        主任: 大家接受自己有病嗎?還是沒病自我催眠為有病?或是有病,但是認識不清?
以前也不願承認自己有病,但從較寬廣角度想,功能不正常,就是有病。如情緒不正常,會失控。智慧不足讓我們無法看清事情,有煩惱,過得不快樂,此為不正常。而有煩惱,讓自己陷在困苦中,一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自己或他人令己想不開,或是想法不正確以致困在其中,此均非正常快樂狀態。以一個有智慧的修行人來看,其實這些苦都是可以不必受的。從此一角度看,我們的確是有問題、有病的。而透過有智慧的人走過來的經驗、智慧與想法,這些困擾苦惱就能走得出來,而有較幸福快樂的狀態。總括來說,如病想有兩個意義 一: 事情較易聽得進去,二: 實際上我們的確有很多問題,是有病的。以此高標準看,向上比而知不足,透過學習,可讓我們增長上來,相對的可醫好我們的病。
        
        家聲: 最近覺得自己病入膏肓,尤其看到政府投入大量心力,栽培出的大學生就業情況, 再如現階段的種種企業現象, 著實令人憂心。
        高成: 有時企業不是不夠清楚, 常是業讓人看不到東西。
     “多積異類文辭的釋義
        志美: 有關“多積異類文辭,自己因酷愛閱讀,尤其是與佛法相關書籍,可助自己
              了解廣論後面要講到的 guideline, 這樣是否陷入積累異類文辭?           
        班長: 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精神,在修學佛法上是必要的。尤其越學到後面,對修
             學佛法要越嚴謹越清楚。個人因特質能力不同,有人喜歡讀一門深入,有人喜歡
             讀比較文學,各有優缺利弊,只要能幫助自己深入的,都是好的。
有關“多積異類文辭部分,指的是因為沒有語言文字的傳遞,我們無法理解與學習,不聽法師開示,自己就是想破頭也想不出來,所以須透過語言文字我們才學得進去。宗大師鼓勵我們不要只停留在語言文字階段,因為這只是知識面的,對自己的修行改善是無益的。再者,每一語言文字都有其要表達的的內容,舉例而言:交通很混亂此表達一種狀態,內心對此敘述會有體會與認識。又如內心很混亂、或高興, 此也表明了內心的某種狀態感受,佛法書籍或世間的語言文字都是在表達一種狀態感受,認識了方能了解自他的內心的狀態。進一步了解對錯為何,就知道如何修改,這才是有益的。若只停留在語言文字,未進一步深入了解其內涵,就會變成“多積異類文辭。佛學每一名詞都是有所指,指的是一種狀態或感受,這是我們要先要認識的,然後進一步去修改錯誤狀態。

何為修的釋義 
志美: 有關聞思修,師父提到修,是把不好的改正過來,常自忖,學習到現在, 我到
     底有沒有在修行? 或者何時要修? 因師父提過,要全部了解佛法概要之後再來
     修,不要亂修,不知主任看法如何?
        班長: 修的狹義定義,是一種很明顯的進步,如禪宗的大徹大悟,或專心的進行一種修行。在廣論或佛法的定義是比較寬廣的。廣義的修,從聽開示或他人講說佛法都在修。聞思修,從聽聞開始就是修,思維時也是在修,正式認真地修當然更是修。能否修行實際上都是從學習開始、從聽聞開始。 諸位來此上廣論,別人問你們來做甚麼? 你們怎麼回答?(答:來讀書,來學佛) 那,修甚麼?修一本書?的確,讀書也是一種修。是的,這樣的研討也是一種修。廣論後面會有更詳盡的回答。

        志美: 依六想的如病想部分, 認知是同意的,然情感部分,不易認同。總覺這無明大
             病,自己應該沒那麼嚴重吧! 也有可能是病識感不夠,因不覺有病就不會找醫生。
        主任: 自己以前也曾如是想,每人都說自己是好人,然標準可能不同,問題是好標準
       何在? 故須透過不斷學習,此時就會知道有病沒病?彼此大家的認知標準也會慢慢接近,否則一般都是透過習慣性的感覺與認知,而這又恐並非那麼完美,這都是要透過學習的!簡單一句話,鼓勵大家繼續學下去!

        素真: 回饋大家上周對的討論,讚嘆淳亮老師說的門內就是門內,門外就是門外,真是一語道破!大家能來此上課,信念很重要,對於自己的缺席,會覺得是自己的障礙,須勵力克服。更隨喜這麼多老師,這麼忙仍願意一起來此學習。
             對於自我知見的珍愛執著,感謝來此學習廣論與大家對話,得以一層層清除。有了法的原則,自己了了分明,因離道不遠。 家聲老師有機會在國科會做審查工作, 想是要進去,將之扭轉成更好的善業的。 每一個人因不斷學習改變,得以使得社會變得更好, 對世界我是相信永遠有正向的一塊。
  以前學習會很嚴重地落於文字相,後來想,來聽聽師父怎麼說,也因有手抄稿的輔助, 一聽發現,哇! 滿地珍珠! 字字句句都是珍珠! 師父的聲音是真的有證量的! 聽佛說法,聽錄音帶,與純看文字,證量的清明與相應攝受,是完全不同的。自己努力處處都找機會聽師父音帶,總感覺生活中的某些困苦,便可以一一克服。
四、【心靈對話】可否安樂死?
        (問):今天在校園中看見一隻壁虎,它的四肢、肚皮都被補牆粉刷,什麼,黏住了。
                要想救牠,判斷後認為不可能,又不忍見牠那裡痛苦掙扎,補了一腳,結束這
                一切,請問這樣做對嗎?
       師父開示:你看見有一個人,他很痛苦。從自己角度想,是否願意人家給你安樂死? 假                定是很高興接受,那麼,你去幫他安樂死;假定你覺得不是,那你最好考慮一下。純粹以佛法的標準來說,佛法的標準就是:當你處理這件事情,你要想百分之百地拿捏正確,現在的一般人沒有這個能力,但願積極學到像佛一樣,使能力越來越提高。可是還沒有到這個之前,你要處理事情,最重要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在處理這件事情時,內心是的確是好的、存著仁慈。
※ 學員分享:
    建中:  之前聽到高魁元將軍100多歲了,但以插管維生10多年了,我想如果我是其
             子女應該不會讓他這麼痛苦。
    文宇:  今年家父也因面臨,因高齡肺病肺積水,從吃藥打針到後來面臨是否要插管、電擊等問題,知道那樣很痛苦 治癒機會也非百分之百。而因父親未立遺囑,然三位手足,以所了解的父親,應是不願意忍受這種折磨的,以致最後決定未為其插管。
       雅玲:  目前在台灣可合法的是,無治癒可能,僅靠呼吸器維生,一拔除呼吸器,生命徵象自然就會慢慢消失。 是故鼓勵最好能預立遺囑,生命結束時自己是否要器捐、想要怎樣的儀式,家人也會較清楚如何來幫忙安排。之前有一位30多歲得腦瘤的病患,插著管,最後已無治癒可能,在家屬簽屬DNR之後,請了師兄前來助念,家人齊聚一堂,最後醫生幫忙停掉呼吸器,病人安詳離逝,這是可以的。 但若是活得很好,只是癱瘓,意識清楚,然生不如死,說給我一針吧!這在現階段是非法的,這牽涉到你是加害於別人。
               自己的困惑在於,目前一位年輕的醫生,因知道基因異常的胎兒,出來是會造成父母的負擔,故在做超音波時,對著胎兒心臟打一針KCL,讓胎兒胎死腹中。依常師父剛剛說的,他是心存善念,沒100分也6070 分。這應該這樣看待嗎?
    主任: 這的確是一很難的問題,不易做出正確判斷。原則為,心存善念,幫助令其好受。然好與不好,要設身處地去替對方感受這件事情。就佛法言,知與不知,所造的行為,它都會有影響力回到自己身上,這就叫業。以法律言:如闖紅燈,不論你知或不知,還是產生了闖紅燈的結果出來。以佛法言,知或不知,業還是存在。然目前我們智慧不夠,做的決策未必最正確,然仍盡力而為,希望有一天我們會有最正確的智慧判斷,若在此過程中,我們的判斷是不對的,那內心就生慚愧心,希望將來能做得更對,這應是最主要的一種心態。
      
Homework下周進度:法類: 聽聞軌理
     廣論: P20L2~P20L10     手抄稿: P95L1~P129LL1     音檔:11B062506~12B7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